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题为《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以其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闻名,这首诗也不例外,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期盼。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开篇两句设立了一种离别的情境。"褒斜"指的是山的斜面,而"幰"则是古代用来遮蔽或装饰的物品,这里引申为山峦间的细路。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送别之人行走在狭窄而曲折的道路上,情感上的不舍和迷茫。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情绪。"鸟道"形容山间小路之幽深,而"猿声"则是对远处山林中猿啼声的描写,这些景象共同构建了一种深邃、寂静而又有些许哀伤的氛围。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这两句诗似乎是在描绘送别之人所经过的地方。"官桥"可能是某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而"祭酒客"则让人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旅途中以酒会友的情景。"山木女郎祠"则可能是一个自然与神秘相结合的地方,传达了一种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祝愿。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最后的两句诗是对离别之人的期盼和寄语。在中国文化中,明月往往象征着团圆与思念,这里则表达了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在同一轮明月下共享思念。"君应听子规"则是对友人的一种殷切期望,希望对方能够记住这份情谊。
整首诗通过精细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寄托,展现了王维在送别时的情感复杂性,以及他那独特的抒情风格。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埽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山路难行日易斜,烟村霜树欲栖鸦。
夜归不到应闲事,热饮三杯即是家。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