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开茅屋。报昨夜、东篱才放,一枝黄菊。
再度重阳柴桑里,过酒邻墙非俗。
好受享、灯青樽绿。
身健喜逢佳客至,把茱萸、仔细看何足。
贪漏永,剪桦烛。高楼已纵登临目。
最关情、遥峰叠翠,澄溪拖玉。
老去悲秋萧萧发,魂梦偏宜乡曲。
况几阵、霜鸿南逐。
天上故人频劝驾,奈山中、猿鹤怜幽独。
谁更解,清闲福。
风雨开茅屋。报昨夜、东篱才放,一枝黄菊。
再度重阳柴桑里,过酒邻墙非俗。
好受享、灯青樽绿。
身健喜逢佳客至,把茱萸、仔细看何足。
贪漏永,剪桦烛。高楼已纵登临目。
最关情、遥峰叠翠,澄溪拖玉。
老去悲秋萧萧发,魂梦偏宜乡曲。
况几阵、霜鸿南逐。
天上故人频劝驾,奈山中、猿鹤怜幽独。
谁更解,清闲福。
这首明代末期清初诗人梁清标的《贺新郎·其三·九日》描绘了诗人寓居茅屋,度过重阳节时的闲适与感慨。风雨过后,东篱边的一枝黄菊悄然绽放,象征着季节的转换和生活的朴素。诗人与邻居饮酒对酌,享受宁静的时光,身体健康,有好友来访,一同欣赏茱萸,感叹时光悠长。
上片通过“柴桑”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平凡生活的满足。下片则转向登高远眺,感叹自然美景,尤其是那如玉的澄溪和叠翠的远峰,引发了他对故乡和老去的感慨。尽管有故人远方劝慰,但山中的猿鹤之鸣更显其孤独,诗人深感清闲之福难再得。
整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亲近自然、享受清闲生活的情感世界,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