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元,为冥赦、十方追奠。
记唐代、幡迎七圣,遍传宫殿。
吾母生平堪细数,料无罪过罹幽谴。
又何须、佛会赴盂兰,今朝荐。结欲解,钱缘线。
啖欲饱,花簪面。总未能免俗,子情聊遣。
果得母兮同父在,算来只当家人宴。
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
时值中元,为冥赦、十方追奠。
记唐代、幡迎七圣,遍传宫殿。
吾母生平堪细数,料无罪过罹幽谴。
又何须、佛会赴盂兰,今朝荐。结欲解,钱缘线。
啖欲饱,花簪面。总未能免俗,子情聊遣。
果得母兮同父在,算来只当家人宴。
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
这首《满江红》是明代诗人董以宁于乙巳年(即公元1655年)所作的悼念之作,特别选在中元节这一天,表达对已故母亲的深切哀思与怀念。
词中以“时值中元,为冥赦、十方追奠”开篇,点明了悼念的时节与目的,即为亡灵祈福,追思先人。接着,“吾母生平堪细数,料无罪过罹幽谴”,表达了对母亲一生的回顾,认为母亲并无大错,不应遭受冥界的惩罚,流露出对母亲无辜离世的悲痛与不解。
“又何须、佛会赴盂兰,今朝荐”一句,说明了通过佛教仪式为母亲超度,希望她能得以解脱,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祝福与期望。
下半阙“结欲解,钱缘线。啖欲饱,花簪面”描绘了对母亲生前生活的回忆,通过“结欲解”、“钱缘线”、“啖欲饱”、“花簪面”等细节,展现了母亲的生活状态和喜好,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总未能免俗,子情聊遣”则表达了对母亲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遗憾,以及作为子女的无奈与慰藉。
最后,“果得母兮同父在,算来只当家人宴。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表达了对母亲在另一个世界的思念,希望母亲能在冥界得到安息,如同家人团聚一般,同时表达了对母亲是否能享受到食物的疑问,充满了对母亲的牵挂与不舍。
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怀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亲情的重视和对生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