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听朝潮又暮潮,怒涛声里竹萧萧。
千竿不藉风摇曳,万弩何当影寂寥。
岂必林泉甘漱石,却因烟月忆吹箫。
星躔旧是扬州路,流水应过廿四桥。
才听朝潮又暮潮,怒涛声里竹萧萧。
千竿不藉风摇曳,万弩何当影寂寥。
岂必林泉甘漱石,却因烟月忆吹箫。
星躔旧是扬州路,流水应过廿四桥。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八景之一的潮声竹影,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壮丽与内心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首联“才听朝潮又暮潮,怒涛声里竹萧萧”,开篇即以潮水的日夜更迭,渲染出一种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壮阔。潮水的“怒”字,不仅描绘了潮水的气势,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而“竹萧萧”则借竹子的摇曳,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坚韧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与生命的顽强。
颔联“千竿不藉风摇曳,万弩何当影寂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千竿竹在风中摇曳,但诗人却说“不藉风”,强调的是竹子本身的坚韧与独立,而非外界力量的影响。而“万弩何当影寂寥”则通过比喻,将竹影的孤独与寂寥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某种孤独感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岂必林泉甘漱石,却因烟月忆吹箫”,转而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人并不一定需要隐居山林,享受自然之乐,而是因为对自然美景的回忆,想起了那悠扬的箫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眷恋。
尾联“星躔旧是扬州路,流水应过廿四桥”,巧妙地将地点与情感联系起来,扬州作为古代文化繁荣之地,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廿四桥”则是对扬州美景的点睛之笔,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潮水、竹影、烟月、箫声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
群喧忽阒还至静,人马中衢扫繁影。
元都咫尺通上霄,北斗垂珠络天井。
心狐宝髻朝紫真,蟠斿五綵车辚辚。
琅然风起散琼蕊,香在虚空碧烟碎。
水木森湛晶为台,玉露上灌莲掌开。
凌飙挂笛向溟渤,万耳侧听仙乐回,眼中之人谁乐哀?
何为冠山鳌,不抃海柱倾。
升台望南陲,鹑纬如元冥。
迩年鱼盐荒,民力困多儜。
转希意外危,鼠窜堪逃生。
城漕兵数千,老稚充其名。
积习素游惰,食粟贪太平。
偶遣戒备严,馁志中先萌。
示隙授其溃,安待来势横?
何况呼救难,绝岛悬孤城。
凡理有缘始,祸实谁酿成?
俯读天诏颁,我皇真圣明。
仅以失机责,减罪予之轻。
畏寒戒出户,置酒还独斟。
黄蒿虽满墙,存有空山心。
渟然醉中意,未识谁使深。
但觉疏树风,其韵皆笙琴。
得趣虽有缘,于我难自寻。
孰云华胥乡,在古不在今。
檐鸟偶一拂,白云堕吾襟。
何须李谪仙,期之天姥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