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王遗故宅,实实复堂堂。
道望惟惊若,心惭尚面墙。
诗书千载焕,礼乐百年长。
御伞黄云拥,文明仰舜裳。
素王遗故宅,实实复堂堂。
道望惟惊若,心惭尚面墙。
诗书千载焕,礼乐百年长。
御伞黄云拥,文明仰舜裳。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以“恭依皇祖过阙里”为题,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孔子的崇敬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
首联“素王遗故宅,实实复堂堂”,开篇即点明孔子作为“素王”的地位,故居依然保持着庄严与堂皇的风貌,暗示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影响深远,如同其故居一样,历经岁月而更加庄重。
颔联“道望惟惊若,心惭尚面墙”,通过对比表达对孔子道德风范的敬畏与自省。这里的“道望”指的是孔子的道德威望,“惊若”则表达了对这种威望的惊叹;“心惭尚面墙”则是说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惭愧,仿佛面对着孔子的教诲,不敢轻易触碰,体现了对孔子思想的深刻认同和自我反省的谦逊态度。
颈联“诗书千载焕,礼乐百年长”,进一步赞美孔子在文学、教育、礼仪等方面的贡献。千载以来,孔子的著作如《诗》《书》等经典焕发着智慧的光芒,百年间,他的礼乐之道持续影响着社会文化,展现出孔子思想的永恒价值。
尾联“御伞黄云拥,文明仰舜裳”,以生动的场景描绘,将孔子与古代帝王、文明象征联系起来。御伞代表尊贵与权力,黄云象征祥瑞与崇高,舜裳则是古代圣君的服饰,这里通过这些元素,表达了孔子思想对于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后世文明的深远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颂扬,不仅体现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也展示了乾隆皇帝对于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