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吾焉忍,兵戈见绿林。
横行锋可近,不杀意仍深。
江海思骸骨,朝廷问腹心。
谁云大臣在,家国共沾襟。
赤子吾焉忍,兵戈见绿林。
横行锋可近,不杀意仍深。
江海思骸骨,朝廷问腹心。
谁云大臣在,家国共沾襟。
这首明代诗人王世贞的《群盗(其一)》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时期赤子无辜受难的深深同情和对战争暴力的批判。"赤子吾焉忍,兵戈见绿林",诗人以赤子比喻无辜百姓,感叹自己怎能忍受看到他们卷入战乱,与绿林强盗无异。"横行锋可近,不杀意仍深",描述了盗匪虽行为嚣张,但似乎仍有不轻易杀戮的意图,暗示其复杂人性。
接下来的两句"江海思骸骨,朝廷问腹心",诗人想象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的尸骨散落在江海之间,而朝廷却未能真正关心民众的疾苦,只关注于表面的安宁。最后,"谁云大臣在,家国共沾襟",诗人质问,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们,面对这样的惨状,是否真的能体会到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是否会一同悲痛落泪。
整首诗情感沉郁,揭示了战乱时期社会的混乱和统治者的冷漠,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公正治理的期盼。
异鸟来,知县堂,券砖出,书钱王。
钱王疑冢非一言,治东城北两志如骑墙。
史臣书葬稽后唐,日在茅山之原锦衣乡,大都假托归荒茫。
想王虑远谋孔臧,卜于邑治无盗戕。
确有徵信碑则详,李元之功不可忘。
君不见六陵乃遭髡逆杨,名阡巨墓多罹殃。
惟王泽在吴越疆,爱人及树谁忍伤。
非徒恃此为善藏,不然曹公七十二,胡以漳河败露由飞铓。
一身奔走轻于骛,偶尔在衙常在路。
痴床无梦厨有脚,轩裳黯淡泥涂污。
出郊一村复一村,一旬未届几回住。
平生本爱农家好,偏教此时亲此务。
菽麦琐事喋喋谋,水来同捍蝗同捕。
穷黎见惯忘官尊,视作家人苦具诉。
孤岭日斜古祠坐,僮仆眠云马系树。
夜来蛙声满山窗,公然吏被神仙误。
米盐料理委妻孥,客来主出易应付。
独余一事终歉然,庭间一日牒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