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掩青山,空庭竹影风长扫。一溪斜绕。
水气香花草。木石幽殊,禽鸟传昏晓。谁知道。
白云锁了。也有人来到。
门掩青山,空庭竹影风长扫。一溪斜绕。
水气香花草。木石幽殊,禽鸟传昏晓。谁知道。
白云锁了。也有人来到。
这首明代王慎中的《点绛唇·光泽道中憩古寺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幽的画面。"门掩青山",开门即见青山环抱,显示出环境的宁静与远离尘世的隐逸气息。"空庭竹影风长扫",空荡的庭院里,竹影随风摇曳,仿佛被自然的手拂过,显得格外恬淡。
"一溪斜绕,水气香花草",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带起的水汽弥漫着花草的香气,增添了生机与清新。"木石幽殊",树林和山石的搭配更显深邃,暗示着古寺的古老与静寂。"禽鸟传昏晓",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鸟儿的鸣叫成为时间流逝的见证,增添了自然的韵律。
最后两句"谁知道。白云锁了。也有人来到",以白云遮蔽寺门的景象,象征着外界的打扰被隔绝,尽管人迹罕至,但仍有知音来访,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知己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内心的深深思考。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
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