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三章明心相实相·其三》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三章明心相实相·其三》全文
唐 / 傅翕   形式: 古风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

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0)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傅翕所作的《行路难二十篇并序》中的第三章《明心相实相》(其三)。诗中探讨了心性的本质和修行的真谛。

首先,诗人提出“心相微细最奇精”,强调心性微妙且独特,非由外在形式或内在经验所能完全描述。接着,他指出心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即在平凡与圣洁之间流动,既非纯粹的凡俗也非绝对的神圣,而是自身灵性的体现。

诗人进一步阐述心性的特质:“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心性虽无形却能回应一切,但这种回应本身也是无形的,暗示着心性超越了物质世界和感官经验的局限。

接下来,诗人提到心性的永恒性和不变性:“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心性不生不灭,不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即使思绪不断流转,心性本身却始终如一。

诗人通过“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表达了对正觉的追求和实践,即通过正确的觉悟来指引修行,如同佛陀在鹿野苑传法一样,教导人们如何制伏内心的欲望和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随后,诗人深入探讨了修行的更高层次:“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通过广泛地阐述觉悟(菩提)和行为(诸行),人们可以理解到,这些修行的法门实际上就是语言和声音的表达。

诗人接着解释了对声音的理解:“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通过理解声音的本质,人们能够认识到,贪、嗔、痴这三种烦恼并非真实存在,它们只是内心世界的幻象。

进一步,诗人揭示了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空寂本质:“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理解到五蕴都是空无自性的,正智不会产生,从而能够控制和调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望。

最后,诗人总结道:“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当六根的欲望随着念头的消逝而消失时,就达到了真正的涅槃境界,即解脱和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心性的本质、修行的真谛以及达到内心平和的方法,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傅翕
朝代:唐

猜你喜欢

江边竹枝词八首·其七

巫子惊湍天下闻,商人望拜小龙君。

茹藘草染榴红纸,好剪凌波十幅裙。

(0)

江边竹枝词八首·其四

南北两江朝暮潮,郎心不动妾心摇。

马驼少个天灯塔,暗雨乌风看作标。

(0)

辛酉立春日溪园试笔寄钱艾衲张云庄二叟

雨雪相仍岁又徂,短衣楚制老东吴。

宝山偏聚刑馀鬼,空谷元逃行独儒。

海霁卿云升日角,岸寒髡蘖长冰须。

为书春帖尝春酒,早觉兰风拂寿觚。

(0)

奉陪杭右丞程礼部以文宇文宪佥子贞鲁县丞道原宴周左丞伯温馆舍时闻河南李平章恢复中原

西湖馆舍开新秋,三峰倒影紫翠流。

白马彫戈驻逵道,金鱼玉佩罗林丘。

二孤五老独神往,八公六逸同天游。

时维小康况大比,万乘少纾东南忧。

如渑之酒官寺送,风生酒波鳞甲动。

荔子浆凝赤露香,鹅肪炙作黄冰冻。

歌袖频熏婆律膏,渴羌解奏参差凤。

右丞阀阅霄汉逼,诸叟文章台阁重。

罘罳骎骎落日凉,菱花蕸叶掩冉光。

惊飞先自有乌鹊,寡宿未必无鸳鸯。

尧封禹迹烟莽苍,宣发固短忧心长。

侧闻汴破济欲下,百姓亦望临淮王。

山人厌乱喜莫量,笑整冠带为举觞,醉后不登严武床。

(0)

秋怀十二首·其二

明月下西窗,窥我席东枕。

枕中梦忽破,俄然转凄凛。

美人天一方,相见犹拾沈。

何时引金罍,开怀笑歌饮。

(0)

自咏十律·其二

腐儒避地海东偏,凤历颁春下九天。

再拜帝尧新正朔,永怀神禹旧山川。

庙堂久托君臣契,藩阃兼操将相权。

只在忠良勤翊戴,万方行睹至元年。

(0)
诗词分类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美食
诗人
桓温 薛莹 虞羲 雍裕之 冯班 綦毋潜 周亮工 易祓 李贤 李文田 侯方域 蓝鼎元 江为 郑畋 赵昀 梁潜 刘方平 李兆洛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