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谁家、美酝得沾唇,频过可淹留。
有陶公辞组,陈王把卷,携我登楼。
左手《离骚》、腐史,右手酒盈瓯。
纵使长衰贱,也自风流。
闻说易州酒味,击筑悲歌处,绝胜南州。
便酿方学得,种秫可曾收。
笑生来、不谙凌杂,那一椿、家事上心头。
但知道,客来呼设,任妇为谋。
问谁家、美酝得沾唇,频过可淹留。
有陶公辞组,陈王把卷,携我登楼。
左手《离骚》、腐史,右手酒盈瓯。
纵使长衰贱,也自风流。
闻说易州酒味,击筑悲歌处,绝胜南州。
便酿方学得,种秫可曾收。
笑生来、不谙凌杂,那一椿、家事上心头。
但知道,客来呼设,任妇为谋。
此诗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品酒赏月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与生活情趣。诗人以“问谁家”开篇,引出对美酒的探寻与赞美,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酝得沾唇,频过可淹留”,既是对美酒的直接赞美,也是对饮酒时悠然自得心境的描绘。
接着,诗人通过“陶公辞组,陈王把卷,携我登楼”这一句,巧妙地将历史人物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意境,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而富有层次感。陶渊明辞官归隐,陈王曹植挥毫赋诗,这些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与诗人一同登楼品酒,共享这份雅致与风流。
“左手《离骚》、腐史,右手酒盈瓯”一句,进一步展现了文人与酒的不解之缘,他们或读诗书,或品佳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人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处衰败之中,也能保持一份风流自赏的情怀。
“闻说易州酒味,击筑悲歌处,绝胜南州”则将地点转换至易州,通过对比南州,强调了易州酒的独特魅力和情感价值,击筑悲歌,更添了几分豪情与悲壮。
最后,“便酿方学得,种秫可曾收。笑生来、不谙凌杂,那一椿、家事上心头。但知道,客来呼设,任妇为谋。”这一段表达了对酿酒技艺的追求与对家庭日常的轻松态度。无论是学习酿酒还是处理家事,都显得从容不迫,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整首诗以酒为线索,贯穿了文人雅趣、历史情怀、自然美景以及日常生活等多个层面,展现了清代文人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