䢴沟纳众水,分流入江海。
唐宋始起堤,兴废亦时改。
自此事益纷,鲜安率多殆。
黄夺淮之后,其危斯更倍。
堰闸日以高,田庐釜底在。
疏浚岂易言,尾大屡中罢。
或有虑下河,坚闭志弗悔。
下河曾小益,逢年歌乐恺。
癸酉秋为霖,持前议不懈。
岂知偶幸耳,决痈乃大溃。
蠲赈纵亟救,接踵灾乙亥。
嗟我茕独民,荡析心惊骇。
旋为停南巡,苏民饬邑宰。
今来问民瘼,春流静浼浼。
耕作群趁时,遥遥三秋待。
奠川无良谋,吾惭所以乃。
䢴沟纳众水,分流入江海。
唐宋始起堤,兴废亦时改。
自此事益纷,鲜安率多殆。
黄夺淮之后,其危斯更倍。
堰闸日以高,田庐釜底在。
疏浚岂易言,尾大屡中罢。
或有虑下河,坚闭志弗悔。
下河曾小益,逢年歌乐恺。
癸酉秋为霖,持前议不懈。
岂知偶幸耳,决痈乃大溃。
蠲赈纵亟救,接踵灾乙亥。
嗟我茕独民,荡析心惊骇。
旋为停南巡,苏民饬邑宰。
今来问民瘼,春流静浼浼。
耕作群趁时,遥遥三秋待。
奠川无良谋,吾惭所以乃。
这首诗名为《车逻坝》,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描绘了车逻坝作为河流调节设施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兴衰变迁。
首句“䢴沟纳众水,分流入江海”形象地描述了车逻坝汇集众多水流,引导它们有序流入江海的情景,体现了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接下来,“唐宋始起堤,兴废亦时改”点明了车逻坝的历史悠久,从唐代开始修建,历经兴衰更迭。
“自此事益纷,鲜安率多殆”表达了车逻坝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和挑战,强调了其维护与管理的不易。“黄夺淮之后,其危斯更倍”进一步说明了车逻坝在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的更大风险。
“堰闸日以高,田庐釜底在”描绘了车逻坝高度增加,导致农田和房屋面临洪水威胁的状况。“疏浚岂易言,尾大屡中罢”则反映了清理疏通工作的困难和反复尝试的失败。
“或有虑下河,坚闭志弗悔”表明有人试图通过关闭车逻坝来保护下游,但这一决定并未得到彻底执行。“下河曾小益,逢年歌乐恺”暗示了这种做法在某些年份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癸酉秋为霖,持前议不懈”提到在某一年秋季遭遇大雨,人们坚持之前的决策。“岂知偶幸耳,决痈乃大溃”指出这次决策看似偶然幸运,实际上却导致了更大的灾难。“蠲赈纵亟救,接踵灾乙亥”描述了政府紧急采取措施救助受灾民众,但紧接着又发生了新的灾害。
“嗟我茕独民,荡析心惊骇”表达了对受灾民众的同情和担忧。“旋为停南巡,苏民饬邑宰”说明为了缓解灾情,皇帝停止了南巡,派遣官员治理地方。“今来问民瘼,春流静浼浼”描绘了后来情况有所好转,春水不再泛滥。
“耕作群趁时,遥遥三秋待”展现了农民们在适宜的季节里辛勤耕作,期待丰收。“奠川无良谋,吾惭所以乃”表达了诗人对于解决水患问题缺乏有效策略的自我反省和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车逻坝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的描绘,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治理水患的深思。
千秋观前雨湿衣,石帆山下叩渔扉。
鹧鸪苦道行不得,杜鹃更劝不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