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酬章序臣二首·其二》
《酬章序臣二首·其二》全文
宋 / 王之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老懒观梅喜见花,一枝聊复寄君家。

清香扑袂传春信,疏影摇窗借日华。

小小池塘从掩映,依依杨柳漫交加。

和羹风味今犹古,回首青青遂有涯。

(0)
翻译
我懒于赏梅,却因见到花开而欣喜,随意折下一枝送给你。
清新的梅花香气拂过衣袖,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稀疏的树影在窗户上摇曳,借着阳光的光辉。
小小的池塘被花草树木环绕,杨柳随风轻轻交错。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梅花的美味风味始终如一,回望过去,那青翠的景象仿佛有了尽头。
注释
老懒:形容人非常懒散。
观梅:观赏梅花。
喜见花:因看到花而感到高兴。
聊复:姑且,随便。
君家:指对方的住所。
清香:清淡的香气。
扑袂:扑到衣袖上。
春信:春天的信息。
疏影:稀疏的树影。
日华:阳光。
小小池塘:不大但景色宜人的池塘。
掩映: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依依:形容杨柳轻柔的样子。
漫交加:随意交错。
和羹风味:比喻事物的风味或风格。
今犹古:古今如一,不变。
回首:回顾。
青青:青翠的颜色,代指过去的时光。
遂有涯:就有了尽头,暗示时光流逝。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道所作,名为《酬章序臣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描写春日赏梅与友人交流情感的诗歌。

“老懒观梅喜见花,一枝聊复寄君家。” 开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的“一枝”不仅指实物,也象征着友情的传递。

“清香扑袂传春信,疏影摇窗借日华。”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的美好和诗人赏心悦目的状态。“清香扑袂”形容梅花的香气浓郁,“传春信”则意味着这香气是春天的信息传递者;“疏影摇窗”画出了窗前梅树枝头舞动的景象,而“借日华”表明诗人在享受阳光与梅花相互辉映的美丽。

“小小池塘从掩映,依依杨柳漫交加。” 这两句转向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小环境。池塘、小溪被树木和花草所环绕,显得格外宁静;而“依依杨柳”则是对柔软垂挂的杨柳枝条的细腻描写。

最后,“和羹风味今犹古,回首青青遂有涯。”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羹”指的是一种古代的美食,而“风味今犹古”则说明这种美食至今仍可品尝,保留着古人的风味;“回首青青遂有涯”中,“青青”可能是指时光或景物的持续与延续,诗人通过回望过去,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归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花、自然环境和传统美食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表达了他对于友谊、传统文化和美好时光的珍视之情。

作者介绍
王之道

王之道
朝代:宋   籍贯:庐州濡须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
猜你喜欢

破阵曲

黄旗一片边头回,两河百郡送款来。

至尊御殿受捷奏,六军张凯声如雷。

元戎剑履云台上,麾下偏禆皆将相。

腐儒笔力尚跌宕,燕山之铭高十丈。

(0)

赋栖真观月季

茶芗从臾访栖真,闯户蔫红绝可人。

不逐群芳更代谢,一生享用四时春。

(0)

今冬

休思官职落青云,且算今冬养病身。

白纸糊窗堪听雪,红炉著火别藏春。

旋篘官酝漂浮蚁,时取溪鱼削白鳞。

况是丰年公事少,为郎为郡似闲人。

(0)

己巳三月十二日陪凌季文游水南陈氏园次壁间徐明叔韵

不惭衰白照溪光,清昼穿梁访野堂。

物外风烟多喜客,人间草木亦宗王。

浮花竞作争新艳,近侍全收殿后香。

秉烛便须期醉赏,胜饶吴榜起渔榔。

(0)

贺吴继仲母氏生日

青都仙子玉鍊颜,五云深处乘青鸾。

桃花欲实王母老,桂花半落嫦娥寒。

芝英琼蕊薄滋味,绛霄倒景窥人间。

风微水麝香可掬,雨定海榴红欲燃。

中州风物亦自好,翩然万里来云軿。

潭潭院落春不老,别有日月藏壶天。

狻猊不动烟缕直,吹笙伐鼓开宾筵。

九重紫诰照环佩,两儿绿绶扶金船。

南山可平海可竭,高堂欢乐无穷年。

(0)

忆北山送胜上人

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

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迹绝人长闲。

云埋樵声隔葱茜,月弄钓影临潺湲。

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

(0)
诗词分类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诗人
吴宗慈 李烈钧 马占山 陈叔通 熊式辉 胡适 唐生智 曾琦 罗家伦 朱德 叶圣陶 程天放 冯友兰 张大千 谢觉哉 梁寒操 叶剑英 邵式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