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祇参松源,早是信卜卖屋。
更说东山正传,大似老马嚼粟。
近人情,无面目,引得儿孙阿辘辘。
报恩尽力赞扬,也是鹭股割肉。
行脚祇参松源,早是信卜卖屋。
更说东山正传,大似老马嚼粟。
近人情,无面目,引得儿孙阿辘辘。
报恩尽力赞扬,也是鹭股割肉。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对中国古代隐逸生活和修行者精神风貌的颂扬之作。"行脚祇参松源"描绘了僧人四处游历,专程去拜访松源(可能指松林中的高人或圣地)的情景,体现了对佛法和智慧的追求。"早是信卜卖屋"暗含放弃世俗生活,以信仰为重的决心,通过卖屋来支持自己的修行。
"更说东山正传"引用东晋名士谢安的故事,暗示先师像谢安那样淡泊名利,坚守道义。"大似老马嚼粟"则以老马比喻先师虽年事已高,但仍然坚韧不拔,执着于修行。
"近人情,无面目"表达了对先师深沉内敛性格的赞赏,他不张扬,不轻易表露情感,让人难以亲近却又敬仰。"引得儿孙阿辘辘"形容儿孙们因先师的高尚品行而深感敬佩,跟随其身后,如同车轮滚动般有序。
最后两句"报恩尽力赞扬,也是鹭股割肉",以鹭鸶为了报答恩情,即使割肉也在所不惜来比喻先师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诲的执着,表达了诗人对运庵先师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先师的高尚品质和修行者的坚韧精神,充满了对传统文化中隐逸生活的赞美。
庭院深深春日迟,百花落尽蜂蝶稀。
柳絮随风不拘管,飞入洞房人不知。
画堂绣幕垂朱户,玉炉消尽沉香炷。
半褰斗帐曲屏山,尽日梁间双燕语。
美人睡起敛翠眉,强临鸾鉴不胜衣。
门外鞦韆一笑发,马上行人断肠归。
绣江再见中秋月,岁去月圆人尚缺。
相望千里共婵娟,苦恨亭亭照离别。
今夕一尊谁与同,孟光举案对梁鸿。
众雏立侍俨成列,以次持杯寿乃翁。
乃翁看月揩病目,手足顽麻头发秃。
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