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头乌夜栖,长安道上行人稀。
浮云卷尽暮天碧,但见明月流清辉。
君独骑驴向何处,头上倒著白接䍦。
长吟搔首望明月,不学山翁醉似泥。
到得城中灯火闹,小儿拍手拦街笑。
道傍观者那得知,相逢疑是商山皓。
龙眠居士画无比,摇毫弄笔长风起。
酒酣闭目望穷途,纸上轩昂无乃似。
君不学长安游侠誇年少,臂鹰挟弹章台道。
君不能提携长剑取灵武,指挥猛士驱貔虎。
胡为脚踏梁宋尘,终日飘飘无定所。
武陵桃源春欲暮,白水青山起烟雾。
竹杖芒鞋归去来,头巾任挂三花树。
长安城头乌夜栖,长安道上行人稀。
浮云卷尽暮天碧,但见明月流清辉。
君独骑驴向何处,头上倒著白接䍦。
长吟搔首望明月,不学山翁醉似泥。
到得城中灯火闹,小儿拍手拦街笑。
道傍观者那得知,相逢疑是商山皓。
龙眠居士画无比,摇毫弄笔长风起。
酒酣闭目望穷途,纸上轩昂无乃似。
君不学长安游侠誇年少,臂鹰挟弹章台道。
君不能提携长剑取灵武,指挥猛士驱貔虎。
胡为脚踏梁宋尘,终日飘飘无定所。
武陵桃源春欲暮,白水青山起烟雾。
竹杖芒鞋归去来,头巾任挂三花树。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句“长安城头乌夜栖”,以乌鸦归巢的形象,营造出夜晚长安城的宁静氛围,暗含着诗人对繁华背后孤独与寂寞的感慨。接着,“长安道上行人稀”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空旷与冷清,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浮云卷尽暮天碧,但见明月流清辉”两句,通过描绘天空由阴转晴,明月洒下清辉的景象,不仅渲染了画面的美感,也寄托了诗人对纯净、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君独骑驴向何处,头上倒著白接䍦”则将视线聚焦于一位独自骑驴的旅人,他独特的装扮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其行踪与心境的好奇。
“长吟搔首望明月,不学山翁醉似泥”通过对比,表现了这位旅人的独立思考与追求,他仰望明月,似乎在寻找心灵的慰藉,而非沉溺于酒醉之中。这种精神状态与古代隐士或文人追求的精神世界相呼应。
接下来,“到得城中灯火闹,小儿拍手拦街笑”描绘了城市中的热闹场景,与前文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与复杂性。而“道傍观者那得知,相逢疑是商山皓”则通过比喻,表达了对那些看似平凡却内心深邃之人的敬仰,他们如同商山四皓一般,虽不显山露水,却拥有超凡脱俗的智慧与品格。
最后,“龙眠居士画无比,摇毫弄笔长风起”赞美了画家李伯时的技艺高超,他的作品仿佛能激发灵感,如同长风般激荡人心。而“酒酣闭目望穷途,纸上轩昂无乃似”则通过描述画家创作时的状态,展现了艺术创作中对理想与现实的超越,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还蕴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等多重主题的探讨,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对时代风貌的独特洞察。
列宿光三署,仙郎直五宵。
时衣天子赐,厨膳大官调。
长乐钟应近,明光漏不遥。
黄门持被覆,侍女捧香烧。
笔为题诗点,灯缘起草挑。
竹喧交砌叶,柳亸拂窗条。
粉署荣新命,霜台忆旧僚。
名香播兰蕙,重价蕴琼瑶。
击水翻沧海,抟风透赤霄。
微才喜同舍,何幸忽闻韶。
独逢尧典日,再睹汉官时。
未效风霜劲,空惭雨露私。
夜钟清万户,曙漏拂千旗。
并向殊庭谒,俱承别馆追。
斗城怜旧路,涡水惜归期。
峰树还相伴,江云更对垂。
试回沧海棹,莫妒敬亭诗。
秪是书应寄,无忘酒共持。
但令心事在,未肯鬓毛衰。
最怅巴山里,清猿醒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