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李杜坛,谁敢蹑其址。
先生坐坛上,持钺令馀子。
由来文字伯,不但表奏伟。
高怀淡无嗜,寓兴或留此。
平生上林手,避谤淹二始。
登临意超然,笔落风雨似。
事异柳司马,辛苦记山水。
乐哉邦无事,那待猛政理。
驾言慰吾民,不愧城门轨。
看山笑邹湛,句外寄深旨。
岩树阅几客,尚馀尧时髓。
抚板歌公诗,未暇知馀事。
堂堂李杜坛,谁敢蹑其址。
先生坐坛上,持钺令馀子。
由来文字伯,不但表奏伟。
高怀淡无嗜,寓兴或留此。
平生上林手,避谤淹二始。
登临意超然,笔落风雨似。
事异柳司马,辛苦记山水。
乐哉邦无事,那待猛政理。
驾言慰吾民,不愧城门轨。
看山笑邹湛,句外寄深旨。
岩树阅几客,尚馀尧时髓。
抚板歌公诗,未暇知馀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再赋(其一)》,通过对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赞美,表达了对文人风骨的敬仰。诗中提到“堂堂李杜坛”,暗示了两位诗人的文学地位崇高无人能及,而陈与义自谦为“持钺令馀子”,表示自己在他们的光辉下显得微不足道。他赞扬了李白和杜甫不仅在表奏等官方文体上表现出色,更在日常生活中寓兴于诗,留下了深远影响。
诗人提到“避谤淹二始”,暗指他们为了避开政治纷争,选择游历山水,以诗书自娱,这与柳司马的风格不同,但同样体现了他们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陈与义感叹国家太平,无需严酷的政治手段治理,而是以诗歌来抚慰百姓,他的行为如同古代贤者,无愧于“城门轨”的美誉。
最后,诗人笑谈邹湛,通过欣赏山岩树木,寓言深远,暗示诗中的哲理超越表面,而岩树历经多位诗人,仍保留着先贤的精髓。陈与义在歌唱这些诗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前人创作的敬仰和对自身诗歌事业的热爱,但并未过多提及个人的其他经历。整首诗以对李杜的崇敬和自我期许,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文学追求和对时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