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恨天山难到。心作汉家青草。万里逐愁烟。
雁门边。不爱阏氏爱汝。命薄未同翁主。
黄鹄莫思归。泪沾衣。
春恨天山难到。心作汉家青草。万里逐愁烟。
雁门边。不爱阏氏爱汝。命薄未同翁主。
黄鹄莫思归。泪沾衣。
这首《昭君怨》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深切同情与感慨。
首句“春恨天山难到”,以春天的季节特征与遥远的天山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忧愁难以触及远方的景致,隐喻了情感的隔阂与距离感。接着,“心作汉家青草”一句,将主人公的心绪比作辽阔的汉家青草,既表现了广阔无垠的情感世界,也暗含了对汉家文化的向往与认同。
“万里逐愁烟”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漂泊与迷茫,仿佛在无尽的愁云中寻找着方向,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雁门边”一句,借用了雁门关这一地理标志,不仅指出了地理位置,更寓意着边疆的遥远与险恶,以及主人公可能面临的命运与挑战。
“不爱阏氏爱汝”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与思考,通过对比,揭示了昭君对爱情的坚守与牺牲,以及她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最后,“命薄未同翁主。黄鹄莫思归。泪沾衣”三句,以黄鹄(即天鹅)不能轻易返回为喻,强调了昭君命运的悲凉与不可逆转,同时也表达了对她的深切同情与哀悼,泪湿衣襟的形象更是强烈地传达了情感的深度与力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与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国家兴衰以及文化认同的复杂思考。
才大终难住,东浮景渐暄。
知将刖足恨,去击李膺门。
宿雾开花坞,春潮入苧村。
预思秋荐后,一鹗出乾坤。
七纵七擒处,君行事可攀。
亦知磨一剑,不独定诸蛮。
树尽低铜柱,潮常沸火山。
名须麟阁上,好去及瓜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