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陵今作寺,秋草向沙陀。
事叹千年往,人怜两度过。
山川明霁雪,钟磬带烟萝。
于此别知己,尊前意更多。
园陵今作寺,秋草向沙陀。
事叹千年往,人怜两度过。
山川明霁雪,钟磬带烟萝。
于此别知己,尊前意更多。
这首诗描绘了柏林寺的景象及其历史背景,充满了对过往的感慨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首句“园陵今作寺,秋草向沙陀”以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作为陵墓的地点如今变为寺庙,秋草蔓延至沙丘,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接下来的“事叹千年往,人怜两度过”两句,通过感叹和怜悯,表达了对过去事物消逝的惋惜以及对过往人物的怀念。
“山川明霁雪,钟磬带烟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山川在雪后显得格外明亮,钟声与磬音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回荡,增添了寺庙的神秘与庄严感。最后,“于此别知己,尊前意更多”则点明了诗人在此与友人的离别,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离别的哀愁,还有对友谊的珍惜与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自我来济南,经年未尝出。
不知西城外,有路通石壁。
初行涧谷浅,渐远峰峦积。
翠屏互舒卷,耕耨随攲侧。
云木散山阿,逆旅时百室。
兹人谓川路,此意属行客。
久游自多念,忽误向所历。
嘉陵万壑底,栈道百回屈。
崖巘递峥嵘,征夫时出没。
行李虽云艰,幽邃亦已剧。
坐缘斗升米,被此尘土厄。
何年道褒斜,长啸理轻策。
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
道人无室家,心迹两萧然。
我住西湖滨,蒲莲若云屯。
幽居常闭户,时听游人言。
色香世所共,眼鼻我亦存。
邻父闵我独,遗我数寸根。
潩水不入园,庭有三尺盆。
儿童汲甘井,日晏泥水温。
及秋尚百日,花叶随风翻。
举目得秀色,引息收清芬。
此心湛不起,六尘空过门。
谁家白莲花,不受风霜残。
承平百事足,鸿都无不有。
策牍试篆隶,丹青写飞走。
纷然四方集,狐兔萃林薮。
何人知有益,长啸呼鹰狗。
奔逃走城邑,惊顾念糊口。
素屏开白云,称我茅檐陋。
濡毫愿挥洒,峰峦映岩窦。
巨石连地轴,飞布泻天漏。
萦山一径通,过水微桥构。
山家烟火然,远寺晨钟叩。
僧从何方来,行速午斋后。
有客呼渡船,隔水惟病叟。
听然发一笑,此处定真否。
人生初偶然,与此谁夭寿。
厄穷妄自怜,一醉辄日富。
客至亦茫然,邀我沽斗酒。
行过庐山不得上,湓江城边一惆怅。
羡君山下有夷亭,千岩万壑长相向。
山中李生好读书,出山作郡山前居。
手开平湖浸山脚,未肯即与庐山疏。
道州一去应嫌远,千里思山梦中见。
青山长见恐君嫌,要须罢郡归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