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不自持,反付童子。童子如妖,摇唇弄齿。
柴风欲焚,草霜欲死。纵有灵芝,亦不能起。
嗟哉此躯,如水如纸。纸可千年,水弗能止。
杖不自持,反付童子。童子如妖,摇唇弄齿。
柴风欲焚,草霜欲死。纵有灵芝,亦不能起。
嗟哉此躯,如水如纸。纸可千年,水弗能止。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并通过画面寓意深刻的人生哲思。
“杖不自持,反付童子”,开篇即以杖与童子的关系,隐喻人生中的依赖与放手。杖,象征着力量与支撑,却非自我持有,而是交付给他人,暗示了人生的某些关键时刻,需要信任他人,寻求帮助。童子,既可能代表年轻、无知,也可能象征着新生、希望,或是某种外在的力量,与杖形成对比,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童子如妖,摇唇弄齿”,这里对童子的描述,既有戏谑的意味,也暗含了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童子的“妖”并非贬义,而是强调其变化莫测、难以捉摸的一面,与下文的自然景象相呼应,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思考空间。
“柴风欲焚,草霜欲死”,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中极端的环境状态,柴木在烈风中似乎要被焚烧殆尽,草木在严霜下似乎要枯萎死亡。这样的景象,既是对外界环境的直接描绘,也是对生命脆弱、自然无常的隐喻。它们提醒人们,即使是最坚韧的生命,在面对极端环境时也可能不堪一击。
“纵有灵芝,亦不能起”,这句话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的探讨。即便是在逆境中,拥有再珍贵的资源(如传说中的灵芝),也无法改变生命的本质和命运。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嗟哉此躯,如水如纸”,诗人将人的身体比作水和纸,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易逝和脆弱。水可以承载万物,但最终会蒸发;纸虽能承载文字和图画,但终究会被时间侵蚀。这种比喻既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纸可千年,水弗能止”,最后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虽然生命本身是脆弱和短暂的,但通过文化传承、艺术创作等方式,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永恒。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超越,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面,深入探讨了人生、自然、生命、文明等多重主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
南皋老态最清嘉,望眼空穿带水涯。
输与孤根成独赏,翻疑当户或周遮。
同岑伫待寒香至,接叶谁将良晤差。
永日呼童听剥啄,两人脉脉盼残霞。
云中见祥凤,百鸟无文章。
炎洲产嘉桂,百草为不香。
修辞富华实,秉操逾圭璋。
翻使一国中,抚掌嗤其狂。
悲心入秋夜,菀邑思飞扬。
终朝逐尘鞅,踥踥趋路旁。
众中独我亲,亦知我心伤。
两小皆失怙,哀乐颇相当。
贫贱易相感,况复齐孤芳。
盛时忽晻冉,逝矣摧肝肠。
聚书罕数世,贤者无如何。
惟有耽书人,名德长不磨。
吾师西游年,珍本穷搜罗。
辇载入燕京,秣刍数十□。
南归挟之俱,葺楼为书窠。
卷卷书丹墨,仰屋忘鬓皤。
当时一帙价,书贾求常苛。
得来尺寸积,散去烟云过。
吾犹及兹楼,檐牙披绿罗。
百厨幂翠阴,峙若山嵯峨。
徘徊侍坐处,流景嗟逝波。
平生无尽怀,追日思横戈。
著述岂本意,聊用平憾轲。
心传竟谁是,涕下余滂沱。
炎方有微虫,众口交詈毁。
惟予曰不然,此物甚可喜。
儒生习书寝,荒坠志业始。
嗡然下嘬之,左右立监史。
日中各有事,不出使徐理。
黄昏独无畏,结阵压重垒。
金鼓以作气,暗袭勇夫耻。
朱门盛卫设,扇拂交帱几。
南山伐蒿艾,熏灼涸人髓。
此曹吝躯血,不舍以至死。
汝前忽复回,意若示轻鄙。
幸能忍须臾,卑飞过贫里。
贪财复惜命,今古情尽尔。
汝持身作注,得尺甘丧咫。
一饱细可怜,道固不欺诡。
君看夸夺徒,仁义日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