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笋自香美,欲食不得尝。
晚笋已恶臭,顿顿充庖浆。
蔬食苦不继,且复几其良。
陋巷有佳人,箪瓢不充肠。
其人久已死,至今有耿光。
所以天下士,贫者惟其常。
得失固了然,是非何较量。
大烹幸列鼎,嗟尔其勉强。
早笋自香美,欲食不得尝。
晚笋已恶臭,顿顿充庖浆。
蔬食苦不继,且复几其良。
陋巷有佳人,箪瓢不充肠。
其人久已死,至今有耿光。
所以天下士,贫者惟其常。
得失固了然,是非何较量。
大烹幸列鼎,嗟尔其勉强。
这首诗以笋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贫富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感慨。首句“早笋自香美”,描绘了新鲜竹笋的诱人香气,然而接下来“欲食不得尝”暗示了诗人可能因为贫困而无法享受这种美食。对比之下,“晚笋已恶臭,顿顿充庖浆”则揭示了贫困家庭日常生活的艰辛,即使是劣质的食物也常常成为唯一的选择。
诗人进一步指出,“蔬食苦不继,且复几其良”,强调了贫穷带来的食物匮乏,即使是简单的蔬菜也无法持续供应。接着,他借“陋巷有佳人,箪瓢不充肠”的典故,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即使生活困苦,那些有美德的人依然保持着精神的丰盈。
最后,诗人感慨“其人久已死,至今有耿光”,意在说明尽管那位贫寒却有德行的人已经去世,但其精神犹在,激励后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贫贱之士的敬仰,认为贫穷不应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真正的高洁在于道德品质而非物质财富。
整首诗通过食笋这一日常生活细节,寓言般地探讨了贫富之间的对比,以及对高尚人格的崇尚,体现了宋代理学家度正对于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公诗端正道,亭亭如紫云。
落世不敢学,谓是诗中君。
独有黄太史,抱杓挹其尊。
韵出百家上,诵之心已醺。
黄钟毁少合,大裘摈不文。
世事如病耳,蚁斗作牛闻。
苦怀太史惠,养豹烟雨昏。
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