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本非有,芥子元来空。
将空纳非有,何处不相容。
须弥本非有,芥子元来空。
将空纳非有,何处不相容。
这首诗《须弥纳芥子颂》由唐代僧人景岑所作,通过“须弥”与“芥子”的对比,巧妙地阐述了佛法中关于宇宙与微尘、宏观与微观之间关系的哲理。
“须弥本非有,芥子元来空。”开篇即以“须弥”和“芥子”为喻,须弥山在佛教中象征着宇宙的广大,而芥子则是自然界中极其微小的事物。这两者看似一宏一微,实则都并非实体的存在,而是空性的体现。这里运用了佛教中的“空性”概念,强调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将空纳非有,何处不相容。”接着,诗人进一步深化这一思想,指出如果能够理解并接纳一切事物的空性本质,那么无论面对多么宏大或细微的事物,都能够心怀包容,无所不容。这不仅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启示,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差异,看到事物背后的共通之处,从而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宽广。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中关于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独特见解,引导读者思考存在的本质以及如何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
年荒时难且勿呻,我当破涕一歌三义民。
江君泽远诸生耳,大官大邑不到尔。
胡为人心竟不死,闻变痛哭乃如此。
在乡龚子任,在邑钱雄飞,惟彼二子皆白衣。
道逢乱党侈口讥,不畏强禦世所稀。
我闻春秋大义作人范,乱臣贼子罪当斩。
我歌不得歌复呻,吁嗟吾邑三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