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景岑所作的《偈》之一,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空性和无我的深刻哲理。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质与存在。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开篇即揭示了对感官经验的超越。在佛教看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并非真实的实体,而是由心识所感知的虚幻现象。诗人通过“非色”、“非声”的表述,引导读者反思感官世界的真实性,暗示一切外在现象皆是瞬息万变、无常的。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这里引用了两位著名的佛教菩萨——文殊和观音,来进一步阐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常以直觉和洞察力观察世间万象;观音菩萨则以其慈悲为怀,善于倾听众生的呼唤。诗人通过这两者,表达了在面对外界时,应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被感官所迷惑,同时也要具备悲悯之心,聆听世间的苦难。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三元”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身、口、意”三业或“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一体”则强调了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四本”可能指“色、受、想、行”四大的基本构成,而“同真”则是指认识到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一句总结了前文的思考,强调了在理解宇宙真相的过程中,要超越表面现象,认识到万物的空性和内在的统一性。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最后两句将讨论推向极致。在佛教中,“法界”是指一切存在的总和,包含了宇宙间所有的现象和法则。诗人在此处提出,即便在这样的法界中,也不存在独立的“佛”或“人”。这不仅是对个体身份的否定,也是对整个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强调了在佛教哲学中,一切皆空,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感官体验、佛教菩萨形象、宇宙本质的探讨,展现了佛教中关于空性和无我的核心思想,引导读者从世俗的表象中超越,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保康城头悲风起,一万贼兵渡江水。
姚家伪帜白云屯,斯民如汤沸未止。
但令满耳闻呼号,大尹何在开门逃。
白头老尉更楼坐,芒干牛斗有霜刀。
选择健儿躯干好,痛哭陈词严征讨。
臣职卑小臣力微,三里孤城涂肝脑。
圣主有臣臣有子,与妻及妇同日死。
天意犹存八岁孙,生自森严戈戟里。
次子匍匐东粤来,痛收忠节遗支骸。
沙场莫笑征行苦,几见微官著大才。
谁家儿,矜狂痴。朝也书,暮也诗。贮粟瓶,蛛交丝。
鼠子移家住瓮底,妇呼何怒儿苦饥。
孔孟饥冻之嚆矢,开箱索卷欲焚之。
妇无悲,儿无啼。
阿翁释卷学灌畦,南山绿浪麦离离。
老雉谷谷呼晨炊,三月正当麦熟时。
小麦满筐,大麦满箕,小麦酿酒大麦麋。
麦槁燃薪麦寔米,蒸黍燥脾烹伏雌。
全身浩荡没酒池,妇歌呜呜儿跳嬉。
妇媚其士儿呼爹,老农之乐今乃知。
呜呼噫嘻,老农之乐今乃知。
早不负耜事镃基,谆谆然孔氏之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