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佚老堂二首·其一》
《佚老堂二首·其一》全文
宋 / 王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洛中九老后,林下一人高。

此去自当佚,向来诚独劳。

东湖归践履,南浦荐风骚。

尚念匈奴在,家山未可褒。

(0)
翻译
在洛阳九老之后,有一位隐士超然出众。
这次离去想必能轻松自在,一直以来确实太过辛劳。
他将回归东湖,享受宁静生活,南浦之地则会成为他的灵感源泉。
但他仍然挂念边疆的匈奴,家乡的山河还未得到应有的赞美。
注释
洛中:洛阳。
九老:指德高望重的老人们。
后:之后。
林下:指隐居之处。
一人高:形容某人地位或声望突出。
自当佚:自然应当轻松。
诚:确实。
独劳:独自劳累。
东湖:湖泊名,可能象征平静生活。
践履:行走,引申为生活。
荐风骚:献诗文以颂扬。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这里可能代指边境事务。
家山:故乡的山河。
未可褒:还未得到应有的赞美。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歌,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忧虑。

"洛中九老后,林下一人高。" 这两句开篇便以洛阳九老的故事为背景,九老是古代著名的隐逸者,而诗中的“我”却选择了独自一人在树林之下,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高"字用得好,不仅形容身体的高大,更有精神上的超然。

"此去自当佚,向来诚独劳。" "此去"指的是未来,"当佚"即隐逸的生活,而“向来”则是过去,“独劳”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的辛勤努力感到孤独和疲惆,这里有对比,也有自嘲。

"东湖归践履,南浦荐风骚。" "东湖"与"南浦"可能是诗人隐居之地的指代,“践履”、“荐风骚”则形容诗人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悠然自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尚念匈奴在,家山未可褒。"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常常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即便身处隐逸之地,但心系国事,这种关怀显示了诗人的胸襟和担当。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向往归隐生活,追求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对国家大义的牵挂。这正是中国古代士人复杂的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

作者介绍

王阮
朝代:宋

(?—1208)宋江州德安人,字南卿。王韶曾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对策极言迁都建康以图进取。光宗绍熙中知濠州,整修战备,金人不敢犯。改知抚州。韩侂胄闻其名,特命入奏,诱以美官,遭拒大怒,批旨予祠。归隐庐山以终。有《义丰集》。
猜你喜欢

菊·其二

岁岁迟开苦积阴,重阳不得逐登临。

幽人岂可无甘节,芳草繇来有本心。

老向炎天嫌雪少,寒成佳色喜霜深。

东篱人去谁能采,汎酌秋英更鼓琴。

(0)

汉关·其二

黄云不逐锦车还,望绝天南有汉关。

青冢易成兰麝土,紫台难作苧萝山。

空将春色归龙塞,岂有长城在玉颜。

才似少卿人更恨,相逢无计与刀环。

(0)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五

开辟文明五岭新,山河敝屣此南巡。

讴歌一日无贤子,禅受千秋有罪人。

俎豆偏多荒服外,兰荪未借楚江滨。

精灵亘古同霄汉,不道湘妃是水神。

(0)

代景子昭江村舍寄怀某中丞之作·其二

隔浦人家带柳林,茅茨一半落花侵。

青峰朵朵开春雨,翠竹枝枝散夕阴。

但使岩泉堪隐几,岂须勋业始抽簪。

桥西小筑须岩武,暂慰翩翩鸾鹤心。

(0)

人日榆林王夫人生辰追悼之·其一

因卿废人日,已历廿馀春。

画恐容颜改,香教梦寐真。

毛姜应是汝,玉女本非人。

峰下欢如昨,回思泪满巾。

(0)

于两大人冢旁作予生圹书示儿辈·其二

天坠玉棺迟,斑斑沐椁宜。

千年凝虎魄,四面沥松脂。

速葬伤贫窭,长号失圣慈。

为亲荐蝼蚁,吾穴莫教移。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陆希声 刘邦 卢谌 顾允成 马怀素 刘三吾 李天馥 杨云翼 乔吉 萧观音 伍乔 窦光鼐 桓温 薛莹 虞羲 雍裕之 冯班 綦毋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