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红淡白已随尘,斜雨横风送却春。
池上偶来间照影,霜花吹入鬓毛新。
深红淡白已随尘,斜雨横风送却春。
池上偶来间照影,霜花吹入鬓毛新。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景色的变迁与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首句“深红淡白已随尘”,以“深红”和“淡白”两种鲜明的色彩对比,象征着春天的花朵在风雨中凋零,化为尘土,暗示着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短暂。接着,“斜雨横风送却春”一句,通过“斜雨横风”的形象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夏日风雨交加的景象,将春天送走,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后两句“池上偶来间照影,霜花吹入鬓毛新”,则转向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诗人偶然来到池边,水面映照出自己的身影,这一瞬间的宁静与美好,仿佛让时间静止。而“霜花吹入鬓毛新”一句,更是巧妙地运用比喻,将夏日的微风吹拂比作冬日的霜花,既表现出季节的变换,也寓意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自然循环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珍惜时光的情感。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出元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荷蓑趣南径,戴胜鸣条枚。
溪雨有馀润,土膏宁厌开。
沟塍落花尽,耒耜度云回。
谁道耦耕倦,仍兼胜赏催。
日长农有暇,悔不带经来。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