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似朱衣巷,儿童问礼诗。
一村垂大带,十里望丹旗。
小榜依蛮市,枯扬引水祠。
树皮如藓石,老尽寄生枝。
稍似朱衣巷,儿童问礼诗。
一村垂大带,十里望丹旗。
小榜依蛮市,枯扬引水祠。
树皮如藓石,老尽寄生枝。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淳朴。"稍似朱衣巷",以朱衣巷比喻乡村的小路,暗示出一种质朴而自然的生活环境。"儿童问礼诗",展现了乡村儿童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通过提问来学习礼仪,体现了教育在乡村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村垂大带",形象地描绘了乡村的广阔与连绵,"大带"在这里象征着乡村的边界或范围,展现出乡村的辽阔景象。"十里望丹旗",则通过远处的旗帜,营造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
"小榜依蛮市",描述了乡村集市的场景,"小榜"代表了简陋的船只或小舟,"蛮市"则是对集市的别称,这里可能指的是乡村的小型贸易活动,体现了乡村经济的简单与自给自足的特点。
"枯杨引水祠",描绘了一幅古老的祭祀场景,"枯杨"可能是用来引水的工具,"水祠"则指祭祀用水的地方,这样的场景不仅体现了乡村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树皮如藓石,老尽寄生枝",最后两句通过对树木的描写,展现了乡村自然环境的原始与生命力。"树皮如藓石"形象地描绘了树皮的质感,仿佛是石头上长出的苔藓,"老尽寄生枝"则表达了树木年岁久远,枝条繁茂,寄生植物与树木共生的生态景象,寓意着乡村自然生态的丰富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末乡村生活的独特风貌,从儿童的学习到集市的热闹,从自然景观到人文习俗,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新晕移盆。浓香坠儿,相逢正在梅边。
曾否凌波,何人为拟飞仙。
湘江夜、水如云冷,甚惊鸿、来往翩翩。
算殷勤、解诉清愁,只有幽弦。
从教风露欺难到,料宫黄纤小,无奈冰天。
一笑搴芳,人间又换华年。
南园花信犹迟滞,占春光、偏在春先。
定归期,梨梦初醒,柳色初妍。
已诀忍再见,返恨死难速。
止我勿登楼,呻吟抵床褥。
那知楼下人,肠断不可续。
惟馀百悔心,迸作一声哭。
避疫卫生言,宁堪待骨肉。
人病尔服劳,尔病仰空屋。
持此例平时,感叹到佣仆。
补过生无期,天乎何惨酷。
诗成付稚女,是我酸辛录。
认父哭母声,开函时一读。
沧桑万事改,吾衰景尤促。
回身视家人,早死庸非福。
泪尽忽失笑,待我湘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