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
招提选胜地,好景相属连。
东林最幽旷,殿阁含飞烟。
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
社客方散后,零落七百年。
之人远同调,绿绮非丝弦。
不可倾耳授,但许心相传。
迷津苦难渡,人以师为船。
法鼓忽雷震,此事非偶然。
何时穿蜡屐,问法浮云边。
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
招提选胜地,好景相属连。
东林最幽旷,殿阁含飞烟。
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
社客方散后,零落七百年。
之人远同调,绿绮非丝弦。
不可倾耳授,但许心相传。
迷津苦难渡,人以师为船。
法鼓忽雷震,此事非偶然。
何时穿蜡屐,问法浮云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山势雄伟,江水浩渺,秀色直逼青天。诗人选择了佛寺招提作为观赏胜地,赞美了东林寺的幽深开阔和殿阁的仙气缭绕。东林寺的莲花香气远播,象征着远公的高洁品格。时间流逝,寺中僧人已散,历经七百年沧桑。诗人感慨与先贤志趣相投,虽无丝竹相伴,却能心领神会佛法。他期待自己能如信徒般,借师道之舟渡过生活的困惑。最后,诗中提到法鼓声如雷,暗示佛法的震撼力量并非偶然,表达出对佛法修行的向往。诗人期待着某一天能身披蜡屐,前往云雾间的法界求法。整首诗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禅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