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泗曾经禹决馀,斯民无复惧为鱼。
鱼枯却识江南岸,应有临渊羡不如。
淮泗曾经禹决馀,斯民无复惧为鱼。
鱼枯却识江南岸,应有临渊羡不如。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遂所作,名为《送淮白》其二。诗中的意境和用词都体现了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美景的赞赏。
"淮泗曾经禹决馀,斯民无复惧为鱼。" 这两句诗,通过提及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于水患的克服以及生活安全的获得。这里的“淮泗”指的是淮河和泗水,这两条河流在古代常常泛滥成灾,而大禹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治理洪水的人物。"斯民无复惧为鱼"则表明了自从水患被治理之后,人民不再担心家园被淹没,生活得以安定。
"鱼枯却识江南岸,应有临渊羡不如。" 这两句诗,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一个意象丰富的情境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鱼枯"指的是水退露出河岸时的鱼儿,"却识江南岸"则是说这些鱼儿似乎还能认出它们曾经栖息的江南之岸。最后一句"应有临渊羡不如"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这般景象所产生的情感——站在水边,望着那些在干涸河床上挣扎的鱼儿,诗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怅惘或许是一种同情之心。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元素,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以及对生活安定所感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境遇的一种深刻感悟。
丽春园甲召公城,池想游鱼恨至清。
一簇楼台如画出,数群鸥鹭似家生。
芰荷香里垂纶坐,杨柳阴中把卷行。
不领管弦唯静憩,相门年少有高情。
桃李眩春昼,松柏傲霜时。
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为非。
画斧河边瘴雾,叱驭关前险阻,马竭复人疲。
胡不效侪等,趣取好官为。居之安,于胥乐,咏而归。
毡裘鴂舌成市,书史俨相围。
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斋铃索,未听杜鹃啼。
美酒无深巷,莫道不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