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舟荆溪上,溪水清且徐。
云中离黑山,惨淡初有无。
舍舟并松麓,下直浮屠居。
朅来东轩上,爽气已有馀。
飞来定何年,无乃与此俱。
奔流漱庭下,比竹梁寒渠。
山深绝凡境,物物清以臞。
萧森倚岩秀,夭矫悬崖枯。
幽禽发寒唳,响振高林疏。
我行亦良苦,却步计已迂。
解衣卧清昼,慰我千里劬。
放舟荆溪上,溪水清且徐。
云中离黑山,惨淡初有无。
舍舟并松麓,下直浮屠居。
朅来东轩上,爽气已有馀。
飞来定何年,无乃与此俱。
奔流漱庭下,比竹梁寒渠。
山深绝凡境,物物清以臞。
萧森倚岩秀,夭矫悬崖枯。
幽禽发寒唳,响振高林疏。
我行亦良苦,却步计已迂。
解衣卧清昼,慰我千里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善权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开篇“放舟荆溪上,溪水清且徐”,诗人乘舟于清澈缓慢的溪水上,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云中离黑山,惨淡初有无”描绘了山与云的交融,山色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壮丽。
“舍舟并松麓,下直浮屠居”写出了诗人离开舟船,沿着松树的山麓前行,最终到达了佛寺。这里的“浮屠”指的是佛塔,暗示了寺庙的庄严与神圣。接着,“朅来东轩上,爽气已有馀”则表达了诗人登上寺庙东轩后,感受到的清新空气和宁静心境。
“飞来定何年,无乃与此俱”一句,诗人对寺庙的历史产生了遐想,思考其建造的时间是否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匹配,体现了对历史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感慨。
“奔流漱庭下,比竹梁寒渠”描绘了寺庙周围水流潺潺,竹子与寒渠相互映衬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之美。
“山深绝凡境,物物清以臞”强调了寺庙所在山深之处远离尘嚣,万物显得清雅而瘦削,突出了环境的静谧与纯净。
“萧森倚岩秀,夭矫悬崖枯”通过对比,描绘了岩石上的树木或茂盛或枯萎,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幽禽发寒唳,响振高林疏”则通过描写远处鸟儿的叫声,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生机。
最后,“我行亦良苦,却步计已迂”表达了诗人虽然旅途劳顿,但内心感到满足与愉悦,对之前的计划有所反思,可能意识到之前的安排并不完美。
“解衣卧清昼,慰我千里劬”则是诗人卸下疲惫,享受午后的宁静时光,以此慰藉长途跋涉的辛劳,体现了对生活简单美好时刻的珍惜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游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废砌翳薜荔,枯湖无菰蒲。
老媪饱藁草,愚儒输逋租。
故道木阴浓,荒祠山影东。
杉松一庭雨,幡盖满堂风。
客奠晓莎湿,马嘶秋庙空。
夜深池上歇,龙入古潭中。
鸣泉隔翠微,千里到柴扉。
地胜人无欲,林昏虎有威。
涧苔侵客屦,山雪入禅衣。
桂树芳阴在,还期岁晏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