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黄昏,有人正、独自伤离伤别。
怎奈衣满啼痕,和衣也消灭。
刚屡日、鱼沉雁断,万千事、欲和伊说。
小院筝琶,荒城角鼓,都助悲咽。
待重觅,絮果兰因,总翻覆场场堕奇劫。
双鬓莫教频照,怕新来似雪。
便寿命、河清得俟,却又知、在那时节。
想见思妇楼中,金钱暗掷。
寂寞黄昏,有人正、独自伤离伤别。
怎奈衣满啼痕,和衣也消灭。
刚屡日、鱼沉雁断,万千事、欲和伊说。
小院筝琶,荒城角鼓,都助悲咽。
待重觅,絮果兰因,总翻覆场场堕奇劫。
双鬓莫教频照,怕新来似雪。
便寿命、河清得俟,却又知、在那时节。
想见思妇楼中,金钱暗掷。
这首《琵琶仙》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词人宁调元所作,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孤独女子伤离别的情景。词中的“寂寞黄昏”四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独自伤离伤别"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痛苦。接下来的“衣满啼痕”和“和衣也消灭”,通过细节描绘了女子泪水涟涟,连衣物都浸湿了悲伤。
“刚屡日、鱼沉雁断”暗示了与远方亲人的音信断绝,女子有许多心事想要倾诉,但无人可听。“小院筝琶,荒城角鼓”则以音乐声渲染出凄凉氛围,加重了她的哀愁。“待重觅”至“金钱暗掷”部分,暗示了女子试图找回过去的缘分,却陷入困境,只能在金钱上寄托哀思。
最后,“双鬓莫教频照”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担心自己迅速衰老。“怕新来似雪”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恐惧。词人以“河清得俟”象征着期待的重逢遥不可及,而“那时节”则让读者感受到未来的不确定性。结尾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她身处高楼,掷钱于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思妇的孤独与绝望。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深深哀愁和无尽期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春梦薄于酒,一醉已千秋。
为花起舞回雪,花下玉尊愁。
却笑髯仙多事,赢得人间香火,歌咏又苏州。
旧会几人在,残槁落沧洲。弄腰篴,怀蜀客,被紫裘。
十年墨泪,题处双塔白云留。
欲唱大江东去,又恐琵琶拨断,风月不分忧。
待把寒梅荐,长啸上西楼。
编槿篱疏,结茅亭小,此间胜宇初辟。
无地寻诗,停车欲问,鸟声知唤过客。
湾头虹断,荡孤艇、微波自碧。
关心重到,如许溪山,故乡迢隔。
好时嫩约难凭,解道封姨,柳丝工擘。
残红飞杳,生香不著,寂寞梨花寒食。
酒醒春老,又还是、青帘向夕。
而今何事,招我閒鸥,泥人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