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席名山愿已奢,开轩水木尚清华。
巢痕天上春寻燕,日色林端晚散鸦。
静爱风帘翻倦帙,迥思烟笠在孤槎。
浮屠三宿鸿泥印,愧继朱钱掌故家。
片席名山愿已奢,开轩水木尚清华。
巢痕天上春寻燕,日色林端晚散鸦。
静爱风帘翻倦帙,迥思烟笠在孤槎。
浮屠三宿鸿泥印,愧继朱钱掌故家。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山水画卷。首联“片席名山愿已奢,开轩水木尚清华”以“片席”喻小居,虽有登临名山之愿,但此处已显豪华,开窗面对水木清华之景,自有一番清雅之趣。
颔联“巢痕天上春寻燕,日色林端晚散鸦”运用拟人手法,春日里燕子在天空中寻找筑巢之处,夕阳西下时乌鸦在林梢间散落归巢,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
颈联“静爱风帘翻倦帙,迥思烟笠在孤槎”进一步展现居住环境的幽静与主人的闲适心境。静坐于风动帘幕之下,翻阅着疲惫的书卷,思绪飘向远方,想象着戴烟笠独坐于孤舟之上的情景,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与宁静。
尾联“浮屠三宿鸿泥印,愧继朱钱掌故家”借用佛教故事,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浮屠(佛塔)三宿象征停留三夜,留下鸿泥印记,暗指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与传承。同时,诗人自谦未能像朱椒堂那样掌管故家文献,表达了对前辈学者的敬仰与自我激励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
淳祐六年冬十月,我来独自上南楼。
晓雾江山都不见,雾收日出城东头。
照见汉阳树,照见鹦鹉洲。
浪涛江汉出岷峡,洞庭云梦天共流。
大船如龙捲寒碧,小船如叶飞洪沟。
费袆霞佩跨黄鹤,洞宾玉笛横清秋。
泬寥突兀不可状,开阖风雨晴烟浮。
空中一一都照见,照见今来古往丝粟无限愁。
夜郎逐客心胆大,醉欲搥碎醒又休。
此山此水长不老,英雄消尽山水留。
何当大雪夜明月,摩挲老眼看九州。
春风吹雪变红绿,牛羊被野边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