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当枕草为毡,曾与高人说任缘。
岂料大嫌沽世价,未应虚费买山钱。
闲编木叶轻于纸,细葺芦花软胜绵。
石室至今增壮观,可知千载得人传。
锄头当枕草为毡,曾与高人说任缘。
岂料大嫌沽世价,未应虚费买山钱。
闲编木叶轻于纸,细葺芦花软胜绵。
石室至今增壮观,可知千载得人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充满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平和的主题。首句“锄头当枕草为毡”生动地展现了隐士以自然之物为生活所需,体现了其与世无争、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接着,“曾与高人说任缘”一句,暗示了这位隐士与智者有过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对人生、命运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形象。
“岂料大嫌沽世价,未应虚费买山钱”两句,表达了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指出那些追求名利、地位的行为实则可笑且徒劳,不如在自然中寻找真正的价值和满足。这反映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物质世界过度追求的反思。
“闲编木叶轻于纸,细葺芦花软胜绵”描绘了隐士利用自然材料创造舒适生活的场景,既体现了其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也暗示了其生活方式的简朴而富有诗意。
最后,“石室至今增壮观,可知千载得人传”总结了隐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对后世的影响,表明其生活哲学和人格魅力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被世人所铭记和传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自然、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