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哭江西处士陈陶》
《哭江西处士陈陶》全文
唐 / 方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寿尽天年命不通,钓溪吟月便成翁。

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

巢父精灵归大夜,客儿才调振遗风。

南华至理须齐物,生死即应无异同。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jiāng西chùshìchéntáo
táng / fānggān

寿shòujìntiānniánmìngtōngdiàoyínyuè便biànchéngwēng
suīyúnguàjiànláifénshàng

kǒngcángshūzàizhōng
cháojīnglíngguīércáitiáozhènfēng

nánhuázhìshēngyìngtóng

翻译
寿命终结天年已尽,隐居溪边吟月度日便成了老翁。
虽说他像古人那样墓前挂剑以明志,但也像藏书于壁的雅士般恬淡。
巢父般的高洁之魂归于永恒的长夜,门客之才情风范犹能振奋遗留的古风。
《南华经》中的至理教导我们应万物齐一,生与死本不应有区别对待。
注释
寿尽天年:指自然寿命结束。
命不通:命运无法延续,指死亡。
钓溪吟月:在溪边钓鱼、月下吟诗,形容隐居生活。
成翁:变成老人,这里指进入老年状态。
虽云:虽然说。
挂剑来坟上:典故,比喻不忘旧情或信守承诺,这里指保持高洁之志。
亦:也。
藏书在壁中:把书籍藏在墙壁之中,比喻学识丰富而不外露。
巢父:古代隐士,象征高洁不群。
精灵:灵魂,这里指高尚的精神。
大夜:永久的长眠,即死亡。
客儿:指有才华的门客或文人。
才调:才华和风度。
振遗风:振奋、传承过去的风气或精神。
南华至理:《南华经》即《庄子》,其中的深刻道理。
齐物:万物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生死:生存与死亡。
无异同:不应有不同对待,应视为同一。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作品,名为《哭江西处士陈陶》。从诗的内容来看,方干在吊唁好友陈陶之死,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和对朋友生前品格的怀念。

首句“寿尽天年命不通”,说明陈陶英年早逝,其生命如同断线一般,没有得到正常的延续。"钓溪吟月便成翁"则是说陈陶在世时,常于钓溪之畔吟咏明月,这一行为已然成了他的人生写照。

接下来的两句“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表达了对陈陶品行的赞美。"挂剑"和"藏书"都是形容其人格之高尚,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文雅的一面。

"巢父精灵归大夜"一句,则是在说陈陶的精神归于自然,他那清明的灵魂在夜色中与宇宙融为一体。紧接着“客儿才调振遗风”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同时也透露出自己要继承和发扬好友遗留下来的艺术精神。

最后两句"南华至理须齐物,生死即应无异同"则是在说南华子(庄周)所说的道理,是要求一切事物都应该达到和谐统一。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陈陶的哀悼之情,以及对生命、死亡本质上平等看待的情怀。

整首诗语言含蓄,意境深远,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也有对生命哲理的探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思索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作者介绍
方干

方干
朝代:唐   号:玄英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生辰:809—888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
猜你喜欢

解秋十首·其二

微霜才结露,翔鸠初变鹰。

无乃天地意,使之行小惩。

鸱鸮诚可恶,蔽日有高鹏。

舍大以擒细,我心终不能。

(0)

杨子华画三首·其一

杨画远于展,何言今在兹。

依然古妆服,但感时节移。

念君一朝意,遗我千载思。

子亦几时客,安能长苦悲。

(0)

哭吕衡州六首·其五

回雁峰前雁,春回尽却回。

联行四人去,同葬一人来。

铙吹临江返,城池隔雾开。

满船深夜哭,风棹楚猿哀。

(0)

招孟武昌

风霜枯万物,退谷如春时。

穷冬涸江海,杯湖澄清漪。

湖尽到谷口,单船近阶墀。

湖中更何好,坐见大江水。

欹石为水涯,半山在湖里。

谷口更何好,绝壑流寒泉。

松桂荫茅舍,白云生坐边。

武昌不干进,武昌人不厌。

退谷正可游,杯湖任来泛。

湖上有水鸟,见人不飞鸣。

谷口有山兽,往往随人行。

莫将车马来,令我鸟兽惊。

(0)

挽歌

红轮决定沈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

(0)

天宝初语

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0)
诗词分类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诗人
韩翃 于右任 徐鹿卿 史达祖 揭傒斯 冯煦 李鸿章 岑安卿 施肩吾 曹雪芹 江淹 廖刚 严羽 刘秉忠 武元衡 柳宗元 高攀龙 吾丘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