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观樊绰云南志,今入兰沧江上舟。
山自哀牢皆北向,水如弥渃尽南流。
乾坤瓮盎多蚊蚋,蛮貊襟裾类马牛。
揽辔登高一回首,悠悠何处望神州。
曾观樊绰云南志,今入兰沧江上舟。
山自哀牢皆北向,水如弥渃尽南流。
乾坤瓮盎多蚊蚋,蛮貊襟裾类马牛。
揽辔登高一回首,悠悠何处望神州。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兰沧江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边疆异域文化的深刻思考。
首句“曾观樊绰云南志,今入兰沧江上舟”中,“曾观樊绰云南志”暗指作者曾经阅读过关于云南的记载,而“今入兰沧江上舟”则点明了他此刻正置身于兰沧江的船上,即将亲历这片土地的壮丽景色。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历史文献相连接,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
接下来的“山自哀牢皆北向,水如弥渃尽南流”,描绘了山脉和水流的方向性特征。哀牢山位于云南南部,诗人描述山势自北向南延伸,而江水则从南向北流淌,这种自然景观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地理特征,也隐含着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之情。
“乾坤瓮盎多蚊蚋,蛮貊襟裾类马牛”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乾坤瓮盎形容天地间蚊虫繁多,形象生动;蛮貊襟裾类马牛,则以马牛比喻边疆民族的生活状态,既体现了边疆文化的独特性,也暗示了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与接纳。
最后,“揽辔登高一回首,悠悠何处望神州”表达了诗人站在船头,回顾过往,展望未来的感慨。这一句不仅抒发了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凝视,也蕴含了对人生旅途的深思,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文化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边疆地区独特风光和文化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郎去无期,正芳年、盈盈一枝谁折。
对镜自怜,颜色如花,辜负破瓜时节。
倚栏镇日愁无语,鹦哥巧、向人调舌。
伤春坐、珠帘慵卷,翠眉低结。漫把佳期频说。
毕竟是何时,少些真切。
昨夜前朝,檐鹊灯花,验取总无干涉。
郎心或似垂杨柳,海棠下、盟言难灭。
负心者,举头有如此月。
晨发黄州郭,夕宿浔阳渡。
沙平岸阔不见人,瞥过千重万重树。
浔阳渡口风萧萧,江州城外鱼龙骄。
匡庐作云半江黑,倒吸白浪如山高。
是时日落葭菼暗,湓浦瑟瑟生寒涛。
一舟冲浪去杳杳,独雁带雨来迢迢。
角声振木木叶脱,秋声渐高秋思发。
无言揽袖起彷徨,却倚兰桡望天末。
吴头楚尾烟冥冥,独立百感来无情。
江风吹面酒亦醒,掣笛吼作狂龙声。
短衣踉跄步沙濑,草间寻得琵琶亭。
崩堤毁岸人迹绝,狐狸跳啸鼋鼍鸣。
昔闻乐天夜间此送客,琵琶声停江浸月。
拟向江山作主人,却因商妇悲迁谪。
我亦天涯有泪人,对此茫茫惨无泽。
吁嗟乎,泪亦不必落,愁亦不必愁。
君不见茫茫九派东向流,千古万古无时休。
我家乃在东海头,西风满意吹数日,一笑可上吴淞舟。
莼鲈虾菜万事足,安用江湖叹敝裘。
《晚泊九江寻琵琶亭故址》【清·黄景仁】晨发黄州郭,夕宿浔阳渡。沙平岸阔不见人,瞥过千重万重树。浔阳渡口风萧萧,江州城外鱼龙骄。匡庐作云半江黑,倒吸白浪如山高。是时日落葭菼暗,湓浦瑟瑟生寒涛。一舟冲浪去杳杳,独雁带雨来迢迢。角声振木木叶脱,秋声渐高秋思发。无言揽袖起彷徨,却倚兰桡望天末。吴头楚尾烟冥冥,独立百感来无情。江风吹面酒亦醒,掣笛吼作狂龙声。短衣踉跄步沙濑,草间寻得琵琶亭。崩堤毁岸人迹绝,狐狸跳啸鼋鼍鸣。昔闻乐天夜间此送客,琵琶声停江浸月。拟向江山作主人,却因商妇悲迁谪。我亦天涯有泪人,对此茫茫惨无泽。吁嗟乎,泪亦不必落,愁亦不必愁。君不见茫茫九派东向流,千古万古无时休。我家乃在东海头,西风满意吹数日,一笑可上吴淞舟。莼鲈虾菜万事足,安用江湖叹敝裘。
https://shici.929r.com/shici/ue8bn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