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余居田里,未免病与贫。
常把神农书,每以药物亲。
处方犹持法,义比君使臣。
但恨无馀资,岂及疗我邻。
笔头不中书,聊可备急人。
昨日除吏来,吾邦为长民。
欲溺复燃灰,败笔前已陈。
自余居田里,未免病与贫。
常把神农书,每以药物亲。
处方犹持法,义比君使臣。
但恨无馀资,岂及疗我邻。
笔头不中书,聊可备急人。
昨日除吏来,吾邦为长民。
欲溺复燃灰,败笔前已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咏怀(其三)》,梅尧臣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退居乡野的生活状态和对社会疾苦的关注。首句“自余居田里,未免病与贫”直接描述了诗人自己的境遇,疾病和贫困伴随左右。接着,“常把神农书,每以药物亲”表明他对医药知识的钻研,希望通过草药来缓解自身的困顿。
诗人强调他的医疗行为遵循古法,“处方犹持法,义比君使臣”,暗示他像古代的官员一样,尽力履行职责,尽管资源有限。“但恨无馀资,岂及疗我邻”表达了他对帮助更多邻居的渴望,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无法做到。
最后两句“笔头不中书,聊可备急人”揭示了诗人虽不能以官职治病救人,但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笔墨,也能在紧急时刻提供一些帮助。然而,“昨日除吏来,吾邦为长民”又透露出一丝无奈,因为新的官员到来,可能意味着原有的资源分配将有所改变,诗人担心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会被削弱。
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邻里互助的关怀,以及在困境中仍坚持自我价值的坚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