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
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
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
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
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
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
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
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
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
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
这首诗描绘了淮南地区百姓的贫困生活,以及官府征税带来的痛苦。开篇“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百姓的极度贫困,无以为生,只能忍受着生命中最后一丝气力。
接下来的“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表达了对官府征税不明所以的无奈和愤懑。铁钱指的是当时的货币,而作俑则是古代一种祭祀用的土塑人形,这里用来比喻被逼迫至死的百姓。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两句描绘了商旅中断、田园荒废的情况,反映出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随后,“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则是官府催税的紧迫场景,主人不惜使用马匹追赶,以示急迫。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时政的疑问和批评:“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这里的“易”、“收”可能指的是不同的税收政策,而“几人困往返”则是官吏们在征税过程中的反复无常。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两句形象地表达了百姓在重压之下无法自拔的绝望,以及他们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接着,“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则是诗人回忆起最初征战时的情景,对比现实中的困苦,感慨万千。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表达了对官府利用名义行私的批判。而最后,“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则是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放纵凶猛之物(虎豹),并让人们面临饥饿的痛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强化这种痛苦感。
结尾“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表达了诗人对淮南百姓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忧虑,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渴望。
秋风悲,秋风悲,秋风悲兮落叶飞。
豪家不识秋风悲,杯酒暖热儿女嬉。
秋风悲,秋风悲,秋风悲兮陇穗萎。
田舍不识秋风悲,腰镰收刈鸡豚肥。
秋风悲,秋风悲,秋风悲兮塞角吹。
戍人不识秋风悲,只愿封侯不顾死,枣红十载忘归期。
秋风悲,秋风悲,秋风最可悲兮。
江流滔滔,禾黍离离,为此悲者其知谁。
望望吴楚隔,悠悠兄弟思。
经行偶来过,喜极为成诗。
二父已名世,诸郎皆好辞。
谁云前辈远,未觉此风衰。
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
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
沈沈洞天向晚,宝舆还、花满钧台。
轻烟里,算谁将金莲,陆地齐开。
触处声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
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
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
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