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烟杏火接空濛,稳度芳堤饮练虹。
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榆烟杏火接空濛,稳度芳堤饮练虹。
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这首诗描绘了鹊华桥畔的美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首句“榆烟杏火接空濛”,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榆树的烟雾与杏花的火焰巧妙地与朦胧的景象相连,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氛围。接着,“稳度芳堤饮练虹”一句,通过“芳堤”与“练虹”的对比,不仅描绘了桥梁的稳固与环境的美丽,还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李杜诗情天水画”一句,直接引用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意,将其与“天水画”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古代文学艺术的崇敬。最后,“都教神会片帆中”则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即在这一片美丽的景色中,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的共鸣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山水诗的独特审美情趣。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长江风飏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若过旗亭多取醉,不须吊古漫题名。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