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春振琴响,卜夏擅诗家。
还邀奕秋戏,一路款冬花。
子春振琴响,卜夏擅诗家。
还邀奕秋戏,一路款冬花。
这首《四时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巧妙地描绘了四季更迭中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展现了诗人对四季变换的独特感悟和细腻情感。
首句“子春振琴响”,以“子春”点明春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仿佛是大自然的琴弦被轻轻拨动,奏出生机勃勃的旋律。这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内心对春天的喜爱与期待。
次句“卜夏擅诗家”,转而描述夏季,通过“擅诗家”一词,暗示夏季不仅是自然界繁茂生长的季节,也是文人墨客创作灵感涌现之时。这里巧妙地将自然与文化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对夏季独特的情感寄托。
第三句“还邀奕秋戏”,提到秋季,以“奕秋”借指下棋,此处运用了典故,象征着秋季的宁静与和谐,人们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或静坐品茗,或对弈消遣,享受着丰收后的闲适时光。
最后一句“一路款冬花”,描绘了冬季的景象,通过“款冬花”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冬日里不畏严寒的生命力,也寓意着诗人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一路”二字,仿佛引领读者穿越四季,感受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
整体而言,《四时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四季的不同风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
故人已作赤符帝,公坐钓台羊裘敝。
三公不见此渔舟,华衮讵足当埤堄。
星辰一夜犯帝座,九重旧交深相契。
谁与天子共榻眠,惊天动魄事非细。
人言桐江钓虚名,名岂寻常称遁世。
天子不臣成高尚,此事由来关遭际。
又言公非佐命才,许由岂屑谈经济。
郎官将相列云台,功名再世不堪夸,气节千秋永不替。
君不见七里滩,至今清澈底,清风不愧梅家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