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树连天雨送秋,千门寒气袭轻裘。
优旃不用誇谐辩,陛楯诸郎已得休。
禁树连天雨送秋,千门寒气袭轻裘。
优旃不用誇谐辩,陛楯诸郎已得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雨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节下的心境。首句“禁树连天雨送秋”中,“禁树”指宫廷周围的高大树木,“连天”形容树枝繁茂遮蔽天空,“雨送秋”则表达了秋季来临,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凉爽的气候,更有绵密细致的秋雨。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静谧的氛围。
第二句“千门寒气袭轻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千门”形容宫城之多,亦可理解为众多的居所,“寒气袭轻裘”则是说秋风送爽,使得人们不得不增添衣物以御寒。这里“轻裘”的使用,不仅传达了天气转凉,更暗示了一种生活的舒适与安逸。
第三句“优旃不用誇谐辩”中,“优旃”是古代官员所持之器物,象征着身份与地位。诗人表明自己并不需要通过言辞上的巧辩来彰显自己的才能或地位,这里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和淡然。
最后一句“陛楯诸郎已得休”则透露出一种放松的心情。“陛楯”原指宫殿前的横木,后常用以称呼守卫之人,“诸郎”泛指年轻的男性或士兵,而“已得休”表明他们已经结束了工作得到休息。这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秋雨景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感受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审视。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世俗、享受静谧时光的心境,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抒写。
宇宙中间道最大,禅仙并立儒为尊。
谁将幻怪惊愚俗,总向虚空认法门。
此土犹知名教重,昔人尚有典刑存。
愧予晚陋羞前哲,愿以乡盟齿弟昆。
黄尘欲蔽日月明,十年四海横戈兵。
士风巳随习俗变,尽舍仁义谈纵衡。
遂使栖栖七君子,独着儒服令人惊。
胸中岂有经济具,眼底厌看龙蛇争。
大山长谷便同往,不独隐迹兼隐名。
由来贫贱足闲适,岂必浊世干浮荣。
两生不来汉仪简,四老既去秦运倾。
宁知贤人慎出处,能与国家关重轻。
况今作者巳云七,束帛合向丘园徵。
君不见旁求良弼到版筑,一说能令商道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