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
綵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
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
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
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
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
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
人间空竞渡,未解问慈航。
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
綵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
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
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
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
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
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
人间空竞渡,未解问慈航。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攀龙在明朝与友人子相一同游览天宁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庄严与宁静之美。
首联“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以豪迈之气开篇,将诗人与友人共游天宁寺的盛况展现出来,仿佛四海之内皆有名士汇聚于此,共同领略这方天地的壮丽与神秘。
颔联“綵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如彩带随风飘扬,寓意着节日的喜庆;白马在开皇年间的历史背景中,象征着尊贵与神圣,进一步烘托了寺庙的庄重氛围。
颈联“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寺庙内的活动,挥动拂尘于灵花之间,摊开经书于祗树之侧,既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
尾联“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描绘了寺庙内灯火与日出交织的壮观景象,以及高耸的佛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神秘感,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接下来,“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点明了寺庙作为净土的独特之处,不仅有清静的斋戒生活,还有令人沉醉的香气,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神圣与美好。
“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官场的厌倦,以及对佛法智慧的向往,通过“绂冕”(古代官员的服饰)和“词章”(文人作品)的对比,凸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超越的决心。
最后,“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以自然界的元素,如雨中的薜荔植物和远处的杉松,象征着自然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联系,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东海之水化为田,北溟之鱼飞上天。
城有时而复,陵有时而迁,理固常矣,人亦其然。
观夫陌上豪贵,当年高位,歌钟拂天,鞍马照地,积黄金以自满,矜青云之坐致,高馆招其宾朋,重门叠其车骑。
及其高堂倾,曲池平,雀罗空悲其处所,门客肯念其生平?
已矣夫!世路崎岖,孰为后图?
岂无畴日之光荣,何今人之弃予。
彼乘轩而不恤尔后,曾不爱我之羁孤。
叹君门兮何深,顾盛时而向隅。
揽蕙草以惆怅,步衡门而踟蹰。
强学以待,知音不无。
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衢。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