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五日同子相游天宁寺》
《五日同子相游天宁寺》全文
明 / 李攀龙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

綵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

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

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

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

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

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

人间空竞渡,未解问慈航。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攀龙在明朝与友人子相一同游览天宁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庄严与宁静之美。

首联“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以豪迈之气开篇,将诗人与友人共游天宁寺的盛况展现出来,仿佛四海之内皆有名士汇聚于此,共同领略这方天地的壮丽与神秘。

颔联“綵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如彩带随风飘扬,寓意着节日的喜庆;白马在开皇年间的历史背景中,象征着尊贵与神圣,进一步烘托了寺庙的庄重氛围。

颈联“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寺庙内的活动,挥动拂尘于灵花之间,摊开经书于祗树之侧,既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

尾联“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描绘了寺庙内灯火与日出交织的壮观景象,以及高耸的佛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神秘感,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接下来,“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点明了寺庙作为净土的独特之处,不仅有清静的斋戒生活,还有令人沉醉的香气,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神圣与美好。

“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官场的厌倦,以及对佛法智慧的向往,通过“绂冕”(古代官员的服饰)和“词章”(文人作品)的对比,凸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超越的决心。

最后,“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以自然界的元素,如雨中的薜荔植物和远处的杉松,象征着自然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联系,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介绍
李攀龙

李攀龙
朝代:明   号:沧溟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生辰:1514—1570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
猜你喜欢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0)

感旧赋附歌

东海之水化为田,北溟之鱼飞上天。

城有时而复,陵有时而迁,理固常矣,人亦其然。

观夫陌上豪贵,当年高位,歌钟拂天,鞍马照地,积黄金以自满,矜青云之坐致,高馆招其宾朋,重门叠其车骑。

及其高堂倾,曲池平,雀罗空悲其处所,门客肯念其生平?

已矣夫!世路崎岖,孰为后图?

岂无畴日之光荣,何今人之弃予。

彼乘轩而不恤尔后,曾不爱我之羁孤。

叹君门兮何深,顾盛时而向隅。

揽蕙草以惆怅,步衡门而踟蹰。

强学以待,知音不无。

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衢。

(0)

秋思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0)

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0)

咏怀·其七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0)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景翩翩 王安国 令狐楚 李珣 刘迎 金农 黄姬水 贺双卿 黄宗羲 欧阳建 刘言史 李濂 洪秀全 梁佩兰 许衡 李渊 高明 蔡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