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茆过荒,今年饥歉不可当。
割得茆来何所用,卖与巨室换糇粮。
只愁野烧茆又尽,儿啼妻泣泪浪浪。
割茆过荒,今年饥歉不可当。
割得茆来何所用,卖与巨室换糇粮。
只愁野烧茆又尽,儿啼妻泣泪浪浪。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农民在饥荒年份的艰难生活。诗人通过描述一位农民割取茅草以换取粮食的过程,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境遇。
诗中“割茆过荒,今年饥歉不可当”两句,开篇即点明了故事背景——在荒年,农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割取茅草。这里的“茆”指的是茅草,是当时农村常见的建筑材料和燃料。而“饥歉不可当”则直接揭示了这一年份的严重饥荒,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困难之中。
接着,“割得茆来何所用,卖与巨室换糇粮”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农民的困境。他们割取的茅草并非自用,而是为了换取食物——“糇粮”,即口粮。这反映了农民们为了基本生存需求,不得不将劳动成果出售给富户,以换取维持生命的必需品。这种交换关系体现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以及农民在经济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最后,“只愁野烧茆又尽,儿啼妻泣泪浪浪”两句表达了农民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他们担心野外的火灾会烧尽他们的茅草资源,导致再次陷入无处可住、无物可卖的绝境。同时,孩子们的哭泣和妻子的泪水,生动地描绘了家庭成员因饥饿和生活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痛苦情绪。这一场景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在饥荒年份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苦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绘,展现了明朝时期饥荒年份农民的悲惨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极端条件下为求生存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它不仅是一幅历史画卷,也是对当时社会不公和人性苦难的深刻反思。
暗黄著柳,渐寒威收敛,日和风细。
□□端门初锡宴,郁郁葱葱佳气。
太一行春,青藜照夜,夜色明如水。
鳌山彩结,恍然移在平地。
曲盖初展湘罗,玉皇香案,近雕阑十二。
夹道红帘齐卷上,两行绝新珠翠。
清跸声乾,传柑宴罢,闪闪星球坠。
下楼归去,觚棱月衔龙尾。
道人元是,道家风、来作烟霞中物。
翠幰裁犀遮不定,红透玲珑油壁。
借得春工,惹将秋露,薰做江梅雪。
我评花谱,便应推此为杰。
憔悴何处芳枝,十郎手种,看明年花发。
坐对虚空香色界,不怕西风起灭。
别驾风流,多情更要,簪满姮娥发。
等闲折尽,玉斧重倩修月。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