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妃初醉下瑶台,紫雾深深拨不开。
却恐错穿桃杏径,高烧银烛照归来。
玉妃初醉下瑶台,紫雾深深拨不开。
却恐错穿桃杏径,高烧银烛照归来。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林季仲的作品,名为《秉烛照红梅再次前韵即席》。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描写春夜游园及赏花情景的小品诗。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意象,将夜晚的景色与人物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玉妃初醉下瑶台”,这里的“玉妃”可能是对女性美貌的一种描绘,“初醉”则表达了一种微醺之意,而“瑶台”象征着高雅和清丽的环境。整句传递出一种优雅与闲适的氛围。
“紫雾深深拨不开”,这句话通过对“紫雾”的描述,营造了一个朦胧、神秘的夜色,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难以穿越或解脱的情境。这里的“紫雾”可能是对春夜花香的一种隐喻。
“却恐错穿桃杏径”,这句话中的“却恐”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担忧,“错穿桃杏径”则描绘了一种迷失方向的情形。桃和杏都是常见的春季景象,可能暗示着夜色中花开的情况。
最后一句“高烧银烛照归来”,“高烧银烛”描写了明亮的灯光,这里的“银烛”可能是对蜡烛的一种形容,而“照归来”则表达了一种结束游园、返回之意。
整首诗通过对夜色与花香的细腻描绘,以及人物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一个春夜赏花后回归的温馨场景。诗人巧妙地运用语言,将夜晚的静谧和美好传达得淋漓尽致。
汉皇登嵩山,山中呼万岁。
山神不解谀,未免疑真伪。
明祖登兹山,山名与之符。
不知空山里,曾效嵩呼无。
于今山色青瞢瞢,万仞巨右千盘松。
真人所到即名胜,云气非复寻常同。
呜呼,三百年,明祚毕。崇祯十七外,止有福王一。
回首燕京万寿山,可怜龙驭徒萧瑟。
岂若兹山掩薜萝,千秋万岁总嵯峨。
太平草木多佳气,莫问前朝事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