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表玉笈,佳丽称蛛网。
无如兹制奇,雕饰杂众象。
仰出写含花,横抽学仙掌。
幸因提拾用,遂厕璇台赏。
英华表玉笈,佳丽称蛛网。
无如兹制奇,雕饰杂众象。
仰出写含花,横抽学仙掌。
幸因提拾用,遂厕璇台赏。
这首诗以“咏笔格”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笔格这一文房四宝之一的独特欣赏与赞美。
首句“英华表玉笈,佳丽称蛛网”,将笔格比作承载着文采与智慧的玉册,其精美如同蜘蛛织就的华丽蛛网,暗示了笔格不仅实用,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接着,“无如兹制奇,雕饰杂众象”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笔格设计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无论是精细的雕刻还是复杂的图案,都展现出匠人的巧思与匠心。
“仰出写含花,横抽学仙掌”则运用了更加生动的比喻,将笔格比作花朵的含蓄之美和仙人之手的优雅动作,既体现了笔格的形态美,也暗示了其在使用时能够激发文思如花般绽放,如同仙人般高雅。
最后,“幸因提拾用,遂厕璇台赏”表达了对笔格的珍视之情,认为它不仅在日常使用中大有裨益,更因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而值得被置于珍贵的璇台之上,供人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笔格的细致描绘和高度赞誉,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具之美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生活细节的精致追求和审美情趣。
高秋宛马肥,铁骑犯边陲。
披甲挽弓矢,大半汉中儿。
扰田拥双骑,攻堡挟长锥。
扬言今岁入,定欲寇京畿。
将军既传檄,士卒亦闻知。
李牧急收保,从古有良规。
然闻仁义士,救患不踰时。
禦强能设险,以寡在悬奇。
亦言将帅勇,不忧行伍疲。
孙武教宫嫔,一朝能死绥。
何为坐偃蹇,终岁不出师。
宝剑匣中泣,无乃久精思。
帘垂有影,院静无声,谁家待月阑干。
两点深颦,分付次第眉山。
薄妆乍侻,便低鬟、更自幽妍。
心事远,看转将瑶轸,尚怯春寒。
只有梅花知得,爱香生弦外,韵在丝前。
小立徘徊,肯教流响空烟。
人间尚留粉本,不愁他、轻误华年。
凝望处,想参横、依约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