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八百里,最为远秦嬴。
可作殷周基,何乃事荆卿。
痴儿强复雠,匕首揕咸京。
径刎于期首,更图督亢行。
仓皇事不就,狼藉断冠缨。
寒风死别歌,睥睨一世英。
不若专设诸,饮恨复吞声。
纵使杀一秦,宁无一秦生。
吕政方忘燕,忽作绕柱惊。
并吞势不已,举兵复有名。
扫平黄金台,故鼎入秦庭。
昔我渡易水,晚登燕子城。
投文吊田畴,思贤重屏营。
举事本道义,不系败与成。
为国恃刺客,夫岂豪英情。
燕国八百里,最为远秦嬴。
可作殷周基,何乃事荆卿。
痴儿强复雠,匕首揕咸京。
径刎于期首,更图督亢行。
仓皇事不就,狼藉断冠缨。
寒风死别歌,睥睨一世英。
不若专设诸,饮恨复吞声。
纵使杀一秦,宁无一秦生。
吕政方忘燕,忽作绕柱惊。
并吞势不已,举兵复有名。
扫平黄金台,故鼎入秦庭。
昔我渡易水,晚登燕子城。
投文吊田畴,思贤重屏营。
举事本道义,不系败与成。
为国恃刺客,夫岂豪英情。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郝经对《咏荆轲》的和作,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壮与无奈。
首句“燕国八百里,最为远秦嬴”,点明了荆轲行动的背景——燕国与秦国之间的遥远距离,暗示了荆轲任务的艰巨与艰难。接着,“可作殷周基,何乃事荆卿”表达了对荆轲行为的疑问与思考,即为何要选择如此危险的方式去对抗强大的敌人。
“痴儿强复雠,匕首揕咸京”描绘了荆轲的决绝与勇敢,他明知此行凶险,却依然选择了复仇的道路,直奔秦都咸阳。接下来的“径刎于期首,更图督亢行”描述了荆轲在失败后的不甘与决绝,他不仅自刎以表忠心,还计划再次行动,试图夺取秦的督亢之地。
“仓皇事不就,狼藉断冠缨”描绘了荆轲行动的失败与混乱,他的牺牲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寒风死别歌,睥睨一世英”表达了对荆轲英雄气概的赞美与惋惜,即使失败,他的英勇与智慧仍能令人敬仰。
“不若专设诸,饮恨复吞声”则表达了对荆轲未能实现目标的遗憾,以及对他的理解与同情。最后一句“纵使杀一秦,宁无一秦生”强调了荆轲行动的无奈与局限性,即使能够杀死一个秦王,也无法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荆轲行动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对英雄主义的颂扬与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