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躬祠通古昔,升平礼乐信光明。
威仪复见周多士,迂鄙何求汉两生。
佩委霜侵裳绣冷,庠开风振戟衣鸣。
使君肃穆神心格,更看雍容佐国衡。
阙里躬祠通古昔,升平礼乐信光明。
威仪复见周多士,迂鄙何求汉两生。
佩委霜侵裳绣冷,庠开风振戟衣鸣。
使君肃穆神心格,更看雍容佐国衡。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刘一止所作,名为《次韵徐季山学正释奠先圣之作》。诗中描绘了在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景,充满了庄重与敬意。
首句“阙里躬祠通古昔”,点明地点为孔庙,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追溯到远古时代。接着“升平礼乐信光明”一句,描绘了祭祀时和谐美好的氛围,礼乐之光普照,象征着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威仪复见周多士,迂鄙何求汉两生”两句,通过对比周朝和汉朝的礼仪,强调了孔子及其思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礼仪制度的尊重与推崇。
“佩委霜侵裳绣冷,庠开风振戟衣鸣”描绘了祭祀时的细节,如霜雪覆盖的佩饰、绣花衣裳的冷清,以及校场(庠)中风吹动的战甲衣裳发出的声音,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祭祀的庄严与肃穆。
最后,“使君肃穆神心格,更看雍容佐国衡”表达了对主持祭祀官员的尊敬,同时预示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雍容大度的姿态辅助国家稳定。
整首诗通过对祭祀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深深敬仰,以及对当时社会秩序与文化传承的肯定。
结发慕胜因,而复役人事。
秋空溯江水,胜地云帆至。
烟际东林钟,月出山谷寺。
猿鸟诸天外,中宵倚寒被。
劣观清静理,一寓情赏寄。
遣物非安排,取境即尘累。
雪馀冬日美,门掩衰草翠。
清梦触旧想,即目遇新义。
聊披贝叶书,终与忘文字。
东坡才富大厦耽,钱塘通守遵江南。
豪词强韵寄磊落,醉酹江月对影三。
我乘阳气行时令,吴趋越若巡农蚕。
黔黎爱戴任瞻就,何德致此翻怀惭。
金山泊舟憩信宿,头陁岩畔窥澄潭。
放舟焦山符胜赏,长歌快诵心先酣。
兴来走笔步其韵,何殊唤起髯翁谈。
底须楼观壮浮玉,但爱松竹笼虚龛。
江山本色乃在此,静寄饱厌山泉甘。
从来远游志士志,岂辞多取贪夫贪。
馀杭此去读奇作,缀辞拙速吾犹堪。
江风五两送征棹,青云回望封禅庵。
双鬓萧萧矣!问千年、古人满眼,疏狂谁似?
火色鸢肩空自负,一个布衣而已。
算造物、生才多事。
云气压头风雨恶,拥琴书、歌哭空山里。
泪化作、一江水。
少年旧梦无心理,再休提、龙标画壁,羊车过市。
李志曹蜍生气绝,若辈安能相士。
只当作、挥金荡子。
哀乐伤人真不值,剩此身、要为苍生死。
愁万斛,且收起。
种花不种菊,物玩志不持。
学诗不学陶,虽工亦奚为。
隐者丘壑情,幽芳冰雪姿。
陶翁昔爱菊,此兴固其宜。
章君本宦达,敛迹东江湄。
林居绝众卉,爱此黄葳蕤。
居与花为邻,行以画自随。
飘摇比风外,啸咏南山诗。
南山何崔嵬,下有荆棘枝。
棘多损我花,路远劳我思。
何当薙荒秽,永兴尘埃辞。
兹愿必终遂,坐待秋风时。
高堂递晴阴,炎熇气呼阚。
燔同洪炉然,溽入厚地黯。
繁星夜方摇,淫雨昼仍滥。
炎光石成燋,暝色山带黡。
羲轮燄赫赫,雷毂声轞轞。
龟拆行在田,涛翻坐平槛。
占风想乾鹊,吠日惊蜀㺌。彼浴空羡凫,吾冠不如?。
甘泉冷将濯,恶木繁可斩。
惔心甘独劳,炙手竟谁犯。
周扇怀仁风,陶窗仰清范。
虽无簿书烦,颇觉餐食减。
颦为穷儿愁,怒作壮士喊。
亦有岁寒交,绨袍义思范。
岂无雪夜访,杯酒情意湛。
天时手中环,世事波上舰。
晚寻东篱菊,秋种南山豏。
思君正执热,有袂不可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