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才富大厦耽,钱塘通守遵江南。
豪词强韵寄磊落,醉酹江月对影三。
我乘阳气行时令,吴趋越若巡农蚕。
黔黎爱戴任瞻就,何德致此翻怀惭。
金山泊舟憩信宿,头陁岩畔窥澄潭。
放舟焦山符胜赏,长歌快诵心先酣。
兴来走笔步其韵,何殊唤起髯翁谈。
底须楼观壮浮玉,但爱松竹笼虚龛。
江山本色乃在此,静寄饱厌山泉甘。
从来远游志士志,岂辞多取贪夫贪。
馀杭此去读奇作,缀辞拙速吾犹堪。
江风五两送征棹,青云回望封禅庵。
东坡才富大厦耽,钱塘通守遵江南。
豪词强韵寄磊落,醉酹江月对影三。
我乘阳气行时令,吴趋越若巡农蚕。
黔黎爱戴任瞻就,何德致此翻怀惭。
金山泊舟憩信宿,头陁岩畔窥澄潭。
放舟焦山符胜赏,长歌快诵心先酣。
兴来走笔步其韵,何殊唤起髯翁谈。
底须楼观壮浮玉,但爱松竹笼虚龛。
江山本色乃在此,静寄饱厌山泉甘。
从来远游志士志,岂辞多取贪夫贪。
馀杭此去读奇作,缀辞拙速吾犹堪。
江风五两送征棹,青云回望封禅庵。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用苏轼韵》。诗中以苏轼的风格和韵律,描绘了从金山到焦山的航行经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首先,诗中提到“东坡才富大厦耽”,借用了苏轼的才华来形容自己,表达了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敬仰。接下来,“钱塘通守遵江南”则可能是对行程的描述,暗示了从钱塘江出发,沿江南行的旅程。
“豪词强韵寄磊落,醉酹江月对影三”这两句,通过豪迈的文词和强烈的韵律,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豪情与洒脱。他对着江中的月亮,与自己的影子相对而饮,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我乘阳气行时令,吴趋越若巡农蚕”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随季节变化而行,仿佛在巡视农事,体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黔黎爱戴任瞻就,何德致此翻怀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能力的谦逊态度,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成就并非全凭个人之力。
“金山泊舟憩信宿,头陁岩畔窥澄潭”描绘了在金山泊船休息,然后在头陁岩旁观赏清澈的水潭,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之美的欣赏。
“放舟焦山符胜赏,长歌快诵心先酣”则表示诗人乘坐小舟前往焦山,享受美景的同时,心中充满了愉悦和满足。
“兴来走笔步其韵,何殊唤起髯翁谈”表明诗人灵感突发,即兴赋诗,如同唤起了老友的谈话,充满了诗意与趣味。
“底须楼观壮浮玉,但爱松竹笼虚龛”表达了诗人更倾向于自然之美,而非人工建造的壮观景象,喜爱松竹环绕的静谧环境。
“江山本色乃在此,静寄饱厌山泉甘”强调了自然景色本身的美,以及在宁静中得到的满足感和快乐。
最后,“从来远游志士志,岂辞多取贪夫贪”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旅行的热爱,以及对物质追求的淡然态度。
“馀杭此去读奇作,缀辞拙速吾犹堪”预示着诗人将前往余杭继续创作,即使文辞拙劣也愿意尝试。
“江风五两送征棹,青云回望封禅庵”则描绘了诗人乘着江风,乘坐着小船,向着远方前进,回望时看到了封禅庵,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经历的怀念。
整首诗以苏轼的风格为蓝本,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同时也体现了其对自身能力的谦逊态度和对远方旅行的向往。
吾观古来磊落大丈夫,致身特达自与凡才殊。
若不功作霖雨润枯槁,便当手持玉斧清寰区。
二者都应不可得,大田可稼长川渔。
生平抱此心耿耿,烂读古书极驰骋。
中年滥骑乌府骢,几载蛮荒苦便静。
忽闻按部同官来,江山六月霜风回。
楼船弹压湖湘百怪息,宪节荡拂溪洞云烟开。
是时思得欢然一相遇,何意黄鹄东飞燕西去。
令人凝望佳节过,开尽冬梅老春树。
春树纤纤柔叶多,沅江江上浩烟波。
喜得瑶华好音信,兴来独立东风歌。
歌成写寄凭双鲤,心事非公复谁理。
会合悠悠自有时,还期高议金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