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没驴肩,新吟今几篇。
每逢仙友说,多在石田边。
燕穴穿平地,龙巢出半天。
常思访毛节,凡骨恐腥膻。
春草没驴肩,新吟今几篇。
每逢仙友说,多在石田边。
燕穴穿平地,龙巢出半天。
常思访毛节,凡骨恐腥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友情和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春草没驴肩”,以春天的草地覆盖到驴的肩膀上,形象地展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远离尘嚣,沉浸在自然之中。接着,“新吟今几篇”表达了诗人创作的热情与持续性,通过不断的新作,展现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变化。
“每逢仙友说,多在石田边”一句,透露出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时的场景,他们可能在山间、石田边探讨诗歌、哲学或生活哲理,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氛围。
“燕穴穿平地,龙巢出半天”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燕子的窝穴低垂于地面,而龙的巢穴则高悬于云霄,象征着不同层次的生活状态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最后,“常思访毛节,凡骨恐腥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远离尘世的纷扰,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世俗的污浊影响。这里的“毛节”可能指的是隐士或高洁之士,而“凡骨”则是指世俗之人,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自己对精神纯净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隐逸生活的独特审美情趣。
天台邦公,善琴与诗,时称僧之雄。
琴尽古意,诗得古风。
自云天圣景祐中,踪迹犹飘蓬。
大淮南北,长江西东。
人之奇者必就见,景之胜者多游从。
尔来五六载,不与当时同。
发白体且瘦,所适多疏慵。
却担一枝筇,归老天台峰。
戊辰岁历长,两春一逢腊。
上瑞兆丰年,同云弥六合。
初如天马来,奔入银河蹋。
梁苑客后至,郢楼曲难答。
锦绣方还里,樽罍喜开阁。
光照孙康书,寒恤袁安榻。
但爱川陆平,不问瑶珉杂。
扁舟欲泛剡,凛气若浮漯。
龙图屡烹试,风腋顿爽飒。
明月交清辉,绛笼不燃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