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落西风旧汉冠,当年奏草并琅玕。
朝辞燕甸胡霜阔,春到龙门朔雪残。
行省紫薇群吏夕,严关赤燧万峰寒。
使君频拥旌旄出,多少疮痍夹道看。
摇落西风旧汉冠,当年奏草并琅玕。
朝辞燕甸胡霜阔,春到龙门朔雪残。
行省紫薇群吏夕,严关赤燧万峰寒。
使君频拥旌旄出,多少疮痍夹道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远赴山西的情景,充满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历史感。首句“摇落西风旧汉冠”,以秋风摇落树叶的景象隐喻时光流逝与历史变迁,暗示了这位官员曾经的辉煌岁月。接着,“当年奏草并琅玕”一句,通过“奏草”(古代官府文书)与“琅玕”(美玉,象征珍贵与美好),表达了对过去成就的怀念与赞美。
“朝辞燕甸胡霜阔,春到龙门朔雪残”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早晨辞别燕地,那里是广阔的霜雪之地,而春天到来时,龙门一带却还残留着冬日的雪迹。这不仅展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暗含了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变化。
“行省紫薇群吏夕,严关赤燧万峰寒”描绘了官员出行时的场景,行省的夜晚,群吏忙碌,而经过的严酷关隘,火焰在寒冷的山峰间闪烁。这里既有对官场生活的描述,也有对旅途艰辛的暗示。
最后,“使君频拥旌旄出,多少疮痍夹道看”表达了对官员的敬意与期待。频繁出行的使君,面对的是道路两旁的疮痍,既是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也是对官员责任与使命的肯定。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山驿萧条酒倦倾,嘉陵相背去无情。
临流不忍轻相别,吟听潺湲坐到明。
逐逐何时知足。来归山,共种菊。
有松为酒,有藜当肉。亦有涧底芝,亦有岩上瀑。
白日自觉如年,青山长是对目。
闲云与充封门人,清风为作扫室仆。
朝宴息乎长松之阴,夜偃仰乎冷翠之谷。
我无涕唾津精气血液,了绝喜怒哀乐爱恶欲。
练空碧毓紫冲兮身如玉,乘气御飞兮咏九霞之曲。
布袋包尽太虚空,拄杖击破三千界。
世界若还击得碎,拄杖何止如许大。
若言包得太虚空,虚空却在布袋外。
如何偏爱此等物,常与小儿作一队。
问世人,会不会。夺了他拄杖,抢了他布袋。
打杀许多小孩儿,看他弥勒何能解。
弥勒抚掌笑呵呵,明月清风无挂碍。
等到龙华三会时,依前有一弥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