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包尽太虚空,拄杖击破三千界。
世界若还击得碎,拄杖何止如许大。
若言包得太虚空,虚空却在布袋外。
如何偏爱此等物,常与小儿作一队。
问世人,会不会。夺了他拄杖,抢了他布袋。
打杀许多小孩儿,看他弥勒何能解。
弥勒抚掌笑呵呵,明月清风无挂碍。
等到龙华三会时,依前有一弥勒在。
布袋包尽太虚空,拄杖击破三千界。
世界若还击得碎,拄杖何止如许大。
若言包得太虚空,虚空却在布袋外。
如何偏爱此等物,常与小儿作一队。
问世人,会不会。夺了他拄杖,抢了他布袋。
打杀许多小孩儿,看他弥勒何能解。
弥勒抚掌笑呵呵,明月清风无挂碍。
等到龙华三会时,依前有一弥勒在。
此诗通过对比虚空与布袋的关系,揭示了佛教中“拯救众生”与现实世界暴力相悖的矛盾。开篇两句“布袋包尽太虚空,拄杖击破三千界”,展现了佛家理想中的普度与力量,但随即转折,“若言包得太虚空,虚空却在布袋外”,表明这种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诗人对这种矛盾保持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通过“常与小儿作一队”来表现对现实世界的嘲讽。
后半部分“问世人,会不会。夺了他拄杖,抢了他布袋。打杀许多小孩儿,look他弥勒何能解”,则是直接批判佛教在面对暴力时的无能和逃避。诗中弥勒笑呵呵的形象,与其后的“明月清风无挂碍”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佛教理想与现实世界的不相容。
结尾“等到龙华三会时,依前有一弥勒在”,则是对未来的一种讽刺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矛盾无法解决的悲观。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手法,深刻揭示了佛教与世俗世界之间的冲突,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批判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