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诏罢县令举》
《诏罢县令举》全文
宋 / 石介   形式: 古风

一弦独不调,谓琴皆可废。

一目独不张,谓网皆可毁。

易弦张其目,网在琴声遂。

举令或非人,止当罪举吏。

遂令天下不得举,废琴毁网复何异。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hàoxiànlìng
sòng / shíjiè

tǒngtiáowèiqínjiēfèi

zhāngwèiwǎngjiēhuǐ

xiánzhāngwǎngzàiqínshēngsuì

lìnghuòfēirénzhǐdāngzuì

suìlìngtiānxiàfèiqínhuǐwǎng

翻译
一根弦独自无法调和,认为所有的琴都可以废弃。
一只眼睛无法睁开,就说所有的网都可以摧毁。
更换了弦,睁开了眼,但网依然存在,琴声也随之响起。
发布的命令有时不合人意,责任在于发布命令的人。
如果命令导致天下无法正常运作,废弃琴和摧毁网又有何区别呢?
注释
一弦:比喻重要的事物或环节。
独不调:无法协调或发挥作用。
皆可废:全部失去作用。
一目:比喻关键的观察或判断。
独不张:不能正常运作或发挥作用。
皆可毁:可以被废除或破坏。
易弦:更换弦线。
张其目:恢复正常的观察或判断。
网在:问题仍然存在。
举令:发布的命令。
非人:不符合人的期望或意图。
罪举吏:责怪发布命令的人。
遂令:因此导致。
天下不得举:整个社会秩序受影响。
废琴毁网:极端的结果,废弃琴和摧毁网。
鉴赏

此诗深含哲理,通过对比琴弦和眼睑的重要性,强调了在管理和执法中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首句“一弦独不调,谓琴皆可废”表达了琴瑟之声,须全弦协调方能和谐,一旦有一弦失调,则整个琴声皆受影响,足见其它各弦不可或缺。次句“一目独不张,谓网皆可毁”则以渔人撒网为喻,说明即使是微小的眼睑,也是网的重要组成,若有一目不张,则整个网也将受损。

第三、四句“易弦张其目,网在琴声遂。举令或非人,止当罪举吏”进一步阐述了管理和执法中的平衡与公正之道。在治理天下时,如同调弦一般,要均衡各方面;如同撒网捕鱼一般,须眼目并用。若是命令不公或偏颇,则应追究执行者的责任。

末句“遂令天下不得举,废琴毁网复何异”则总结全诗,强调了如果治理失衡,一味废弛或过度执法都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犹如废弃琴瑟、毁坏渔网,无异于天下大乱。

石介此诗,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古籍的熟练运用,更体现了其对政治理念的深刻理解与批判。

作者介绍
石介

石介
朝代: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猜你喜欢

睡蝶

繁英采采拾香红,倚倦还栖锦绣丛。

湿透粉裳愁夜雨,低垂玉版怯春风。

魂归庄室应同化,梦与南柯杳不通。

向晓却应谁唤醒,莺声遥在百花中。

(0)

松坂清逸

亭亭万松林,别构仅容膝。

席阴无冬春,帘翠自朝夕。

主人爱松风,静听意自适。

清吟到夜分,明月在巾舄。

是非旷不闻,烟霞已成癖。

我有小山谣,期君谢閒逸。

黄鹤游青冥,汗漫不可即。

(0)

游静海寺

祇园通辇道,绛刹耸崔嵬。

日月瞻天近,烟霞接地回。

黄金铺净域,白玉甃层台。

池涌青莲现,窗临碧树开。

塔凌霄汉起,钟唤海潮回。

天女将花至,龙王献宝来。

佛灯澄霁月,僧呗隐春雷。

香积分厨供,醍醐荐茗杯。

波光摇演漾,林影共徘徊。

听法谁能难,题诗强自裁。

雄期过雁宕,胜已压天台。

寄谢同游侣,何年此重陪。

(0)

禽言六首·其三

麦熟幸,疗人饥。婆饼焦,鸟吟为忆山西。

婆饼焦,饥骨枕藉于途。婆饼焦,婆化山头不归。

婆饼焦,声声怨著伊谁。婆饼焦。

(0)

赠张鍊师归鸣皋

宝匣龙章御敕开,仙师辞阙返蓬莱。

凤池剑影随云化,鹤背松声带月回。

火候不须调药灶,仙名今已著丹台。

柏枝烧罢应多暇,报我蓝田长玉栽。

(0)

题枯枝寒禽图

王母宴归西海上,空留青鸟羽参差。

黄云苦竹江南霰,独立寒条岁晚时。

(0)
诗词分类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诗人
马援 刘沆 李方膺 全思诚 吴季子 郑伯熊 邓显鹤 侯蒙 陈宏谋 阿桂 金章宗 赵岐 蔡蒙吉 孙浩然 陈宗礼 孟珙 方孝标 仲长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