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顶须弥寄一尘,山河全现法王身。
众生与我俱无别,师亦难为第二人。
有顶须弥寄一尘,山河全现法王身。
众生与我俱无别,师亦难为第二人。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宇宙、生命与佛法的深刻关联。首句“有顶须弥寄一尘”,以须弥山和微尘的对比,象征着宇宙的宏大与个体的渺小,同时也暗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包容性,无论多么微小的存在,都能在佛法中找到其位置和价值。
“山河全现法王身”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山河大地视为法王(即佛)的化身,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是佛法的显现,万物皆有灵性,都在佛法的照耀下展现其真谛。这种观点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万物一体的观念。
接下来,“众生与我俱无别,师亦难为第二人”,则直接触及到佛法实践的核心——平等与自我超越。它指出众生与自我并无本质差别,每个人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而师者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指导弟子认识自我,更引领他们走向觉悟之路。这句话体现了佛教中师徒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修行和悟道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思想融合的特色,以及诗人彭汝砺对于佛法独特而深刻的领悟。
立身有道邦,谁似直哉史。
流传百世后,各各异行止。
许史有何厚,在汉势如彼。
安史有何薄,在唐乱如此。
人之贤与愚,皆为类所使。
近从侪辈中,偶得一狂士。
未能通一经,谓可拾青紫。
时时出俚句,技痒不自己。
只恐落调歌,难入知音耳。
纵横言世事,不顾剌舌耻。
焉知阮嗣宗,口不挂臧否。
年高鬓如雪,乡曲所不齿。
试与阿戎谈,咄哉犁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