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雪不雪寒风骄,老梅耐冷初含苞。
同游三人来不速,白云小顶如相招。
傍山小园足幽趣,数弓隙地容株茅。
山房少憩蓄全力,一气遂造前峰高。
亭前旷观动遐思,近自明季溯六朝。
繁华极盛历千载,可怜尽付一炬焦。
我曾按图揽名胜,但见瓦砾湮蓬蒿。
古来石城擅雄镇,九十五里誇兼包。
幺么窃据幸扫荡,光天化日兵气销。
禅堂茶话感桑海,相与凭吊空萧骚。
雨声催我下山去,淅历响遍寒林稍。
归途无赖一回首,烟雾迷离入望遥。
欲雪不雪寒风骄,老梅耐冷初含苞。
同游三人来不速,白云小顶如相招。
傍山小园足幽趣,数弓隙地容株茅。
山房少憩蓄全力,一气遂造前峰高。
亭前旷观动遐思,近自明季溯六朝。
繁华极盛历千载,可怜尽付一炬焦。
我曾按图揽名胜,但见瓦砾湮蓬蒿。
古来石城擅雄镇,九十五里誇兼包。
幺么窃据幸扫荡,光天化日兵气销。
禅堂茶话感桑海,相与凭吊空萧骚。
雨声催我下山去,淅历响遍寒林稍。
归途无赖一回首,烟雾迷离入望遥。
此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严星樵、刘允仲一同游览也园,最终登至北极阁及旷观亭的旅程。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的寒冷景象,老梅在严寒中绽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三人不期而遇的同行,如同白云般自由飘逸,增添了旅途的趣味。
诗中提到的“小顶”可能指的是山峰或小丘,其与白云的互动仿佛在邀请三人共赏美景。山中小园充满幽静之趣,虽仅是几弓之地,却足以容纳一株茅屋,营造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氛围。短暂的休息后,三人蓄积力量,最终攀登至前峰,视野开阔,思绪随之飞扬。
从近处的明朝追溯至遥远的六朝,繁华与盛衰的历史变迁被诗人感慨地提及。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瓦砾与荒草,令人感叹历史的无情。石城作为雄镇,历经九十五里的广阔范围,见证了无数兴衰更迭。诗人对过去石城的辉煌与现在的平静表示了欣慰,庆幸其得以摆脱纷争,重归和平。
在禅堂品茗谈笑间,诗人感慨于世事沧桑,与友人一同凭吊,留下一片寂静与萧索。雨声催促着他们下山,淅沥的声响回荡在寒冷的林间。归途中,诗人回望,只见烟雾迷离,远方的景色渐行渐远。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织,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检点残书卷,想从前、琐窗吟句,闲情自遣。
仿宋摹唐凄艳绝,字字泪珠红泫。
便做尽、春蚕丝茧。
犹记妆前曾问字,到而今、终悔因缘浅。
心上恨,几时展。开函一纸聪明显。
认玲珑,簪花妙格,寿萱书扁。
不道残年多变幻,转瞬浮云苍犬。
算薄命、诗人不免。
剩有零星珠玉在,付梓人、拼把春衫典。
诗细校,夜灯剪。
怪石松根,写木落、江寒时节。
吟未了、金山老树,象山残雪。
独自临江亭上望,风涛两岸无休歇。
问凭今吊古几回来,皆空裂。千古事,翻风叶。
千古恨,横将铁。望秣陵何处,晚霞明灭。
林际蟾光犹未吐,空中雁影遥相接。
听怒潮东下海门来,声呜咽。
漾舟寻禹穴,百里同春风。
桑麻翳平野,钩画千渠通。
蕞尔海东隅,乐利神所钟。
千山拥藜杖,扶我入清雄。
俯惊岩壑奇,始悟积水空。
在德非馨香,辟此五亩宫。
幽怀忽整肃,万籁皆笙镛。
烟云到海尽,浩荡思神功。
道人精地学,纵览登炉峰。
桑田变沧海,此理焉能穷。
滔天来日难,蚁磨随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