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许风光,被软红尘土,埋没多时。
终朝荷囊束带,簪笔彤墀。
柳边花底,问何人、归院曾迷。
浑未见、堆云桥外,隔河小路逶迤。
侥倖敝车羸马,傍垂杨曲水,独放轮蹄。
何来雪花糁径,惹动相思。
韶华背我,愧閒曹、到此才知。
双鬓影、无人厮觑,春风一任相吹。
如许风光,被软红尘土,埋没多时。
终朝荷囊束带,簪笔彤墀。
柳边花底,问何人、归院曾迷。
浑未见、堆云桥外,隔河小路逶迤。
侥倖敝车羸马,傍垂杨曲水,独放轮蹄。
何来雪花糁径,惹动相思。
韶华背我,愧閒曹、到此才知。
双鬓影、无人厮觑,春风一任相吹。
这首《汉宫春》描绘了作者在出朝门后沿着玉河行走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景色与个人的情感。
首先,“如许风光”,开篇即以“如许”二字表达了对眼前景象的赞叹,随后点明了“被软红尘土,埋没多时”,暗示了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这样的自然美景被忽视已久。接着,“终朝荷囊束带,簪笔彤墀”,通过描述官员早朝的日常,反衬出接下来所见景色的清新脱俗。
“柳边花底,问何人、归院曾迷”两句,将视线转向了柳树和花朵之间,仿佛在询问过往的行人是否也曾迷失在这片美景之中。这里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韵味。
“浑未见、堆云桥外,隔河小路逶迤”,进一步描绘了远处的景致,堆云般的桥梁与蜿蜒的小路,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深远的画面。
“侥倖敝车羸马,傍垂杨曲水,独放轮蹄”,作者乘坐着破旧的车辆,沿着弯曲的水流旁的垂柳前行,独自享受着这份宁静与自由。这一段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何来雪花糁径,惹动相思”,虽然这里的“雪花”实际上指的是杨花,但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触动与思念之情。杨花飘落,如同雪花般轻盈,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韶华背我,愧閒曹、到此才知”,韶华易逝,时光匆匆,诗人感叹自己未能在更早的时候发现并欣赏这美好的时刻,对过去有所遗憾。
“双鬓影、无人厮觑,春风一任相吹”,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行走,不受世俗束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汉宫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我闻七闽之险绝人寰,今见闽西之山长且弯。
如树有干干有枝,枝枝叶叶交回环。
一山生出山无数,大抵无一直走皆横拦。
初逾一岭谓山尽,未尽又见山当前。
山脚稍稍得平处,过去竟为山所关。
山头隐隐现凹处,上去仍为山所瞒。
或数十丈十余丈,迭上迭下劳跻攀。
六日得程三百里,上下总在山之间。
往时飞步凌孱颜,祇今老矣筋骨孱。
赖有两人能舆我,下舆姑让渠息肩。
摄杖徐行复小憩,松边竹下时流连。
但见山头石磊磊,但闻山脚水潺潺。
石原不要下山去,水更不曾流上山。
水兮何智石何顽,石固长间水亦间。
咄哉上上下下劳如此,我殆不如石与水。
《自上杭旧县乡至永安湖口司无在非山山密而促登顿甚劳途中书此遣怀》【清·李惺】我闻七闽之险绝人寰,今见闽西之山长且弯。如树有干干有枝,枝枝叶叶交回环。一山生出山无数,大抵无一直走皆横拦。初逾一岭谓山尽,未尽又见山当前。山脚稍稍得平处,过去竟为山所关。山头隐隐现凹处,上去仍为山所瞒。或数十丈十余丈,迭上迭下劳跻攀。六日得程三百里,上下总在山之间。往时飞步凌孱颜,祇今老矣筋骨孱。赖有两人能舆我,下舆姑让渠息肩。摄杖徐行复小憩,松边竹下时流连。但见山头石磊磊,但闻山脚水潺潺。石原不要下山去,水更不曾流上山。水兮何智石何顽,石固长间水亦间。咄哉上上下下劳如此,我殆不如石与水。
https://shici.929r.com/shici/cBnap.html
三秋积雨多,客夜听泉至。
溟濛峭峰顶,疏林冱云气,秉烛照回廊,古径压空翠。
西风吹高岩,打头乱叶坠。
长淮寂渔火,暗听惊涛沸。
万瓦黑甜中,一镫隐湖寺。
兹地数登览,夜景领尤异。
烹泉话石栏,眼前获新契。
亭名玩清心,澄澈平旦意。
何用警霜钟,静理悟禅谛。